第947章 抵达南京
李鄂说:“.修建一条贯通江北地区的铁路。”
“贯通江北的铁路?”
“是的皇上,江苏父老乡亲希望沿着运河修一条铁路,最好在运河以东地区。”
“为什么?”
“皇上,江苏看上去有两条铁路,津浦和郑海铁路。
津浦铁路已经修通,可它从山东入我江苏境,穿过徐州和黄河,然后向西南一拐,扎进了安徽宿州。
苏境仅仅一百五十里长,然后一直在安徽省境内穿行,从凤阳、滁州直抵南京江北的浦口。
郑海铁路还在修建,只是它从海州一路向西,过邳州、徐州,直奔了河南。苏境不仅才两三百里长,还全程在苏北与山东和河南交界处,对苏北腹中地区,毫无益处。”
李鄂诚恳地说:“皇上,津浦和沪宁线修好,江苏的父老乡亲亲眼目睹了铁路的好处。拉得多,跑得快,一路畅通。
而今徐州不仅成了苏北重镇,更是成了中原门户,江淮要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上一层楼。
更是把当地的经济带得蒸蒸日上,超越淮安指日可待。
所以江苏父老乡亲,委托臣向皇上,向朝廷诚恳表示,希望能修建一条沿着运河,南北贯通江北的铁路。”
朱翊钧看着他和杨令德。
“朕问你们,大明为什么要修铁路?”
“打通阻碍,接连东西南北,互通有无.”
“促进经济发展,让百姓出行更加便利,改善民生”
“那你们知道朝廷编制铁路建设计划的原则是什么吗?”
两人默不作声。
“大明铁路建设计划的原则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
为什么要采取这个原则?
因为修铁路耗费巨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些大明经济蒸蒸日上,财政收入年年增长,但是花钱的地方也多,根本无法支撑遍地开花的模式。
所以只能采取重点建设模式。
既然是重点建设模式,那么一定要兼顾效率。一定要把铁路给地方带来的效益提到最高。
所以才有了雪中送炭的原则。”
朱翊钧挥挥手,祁言连忙从后面的书架取出一份地图,先把淮河舆图收起来,再把这份地图铺展在桌子上,这是一份大明铁路路线示意图。
“津浦线和京汉线,是连接京畿、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三大区域的两条南北大动脉。
京汉线,连接河北、河南和湖北。目前还在继续向南修建,预计连通为京广线。
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和广东,交通转运历来是朝廷最头痛的问题。要想让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起来,必须改善它们的交通转运状况。
京汉铁路就是给他们雪中送炭去的。
津浦铁路又是给谁雪中送炭?
天津向南入山东,一直到徐州,津浦铁路的走向与北运河是一致的。
在规划津浦线时,兵部的人图简便,建议直接跟着运河走就是了,被朕狠狠批评了一顿。
雪中送炭啊,不是锦上添花!
通运河的地方,它们有运河做主动脉,虽然没有铁路便利,但是好歹有条大血管,津浦线要照顾没有血管的地方!
天津到德州一线,由于水源不够,这段运河的运力可以说是时断时续,随时有可能崩溃。尤其是到了冬季枯水期,根本用不了。
于是这一段津浦线,基本上是沿着运河走的,补充这一地区的运力。
从德州入山东,运河由于多条大河的补充,水源勉强充裕,南北运力能维持。于是天津到徐州,津浦线尽可能地避开运河,走山东以东的腹地。
这里多山地丘陵,建设成本提高不少,但是能把这片地区的交通带动起来,朕觉得值了。
然后进江苏.”
朱翊钧指着地图,对杨令德和李鄂说。
“你们江苏有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而且这段运河是整个江北运河里水源最充沛的,一年四季都不愁水源,转运通畅。
不仅如此,这段运河湖泊众多,两边的河流也众多,有的一直连接到海边的淮东盐场,运输货物十分简单。
便利的交通,使得这一地区经济十分发达。
可是安徽有什么?
长江在南边,它的腹地根本享受不到便利。
腹地有条淮河,可它是东西走向,还时不时发脾气,闹性子,好处没落得,还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去伺候它。”
朱翊钧靠着椅子背,看着杨令德和李鄂。
“你们应该也听说。津浦线方案出来后,有大臣上疏,说铁路经过凤阳祖陵,火车呼啸而过,震动地面,恐有扰祖宗,更忧心有损大明龙脉气运。”
杨令德和李鄂点点头。
他俩当时不在江苏任上,也听说此事。
惊扰祖宗,破坏龙脉气运,两项罪名不小啊,谁也扛不动!
“朕的祖宗,惊扰就惊扰了。什么有损龙脉气运?铁路就是大明新的龙脉,工业革命就是大明新的气运!
朕只看实实在在,能利国益民的龙脉和气运。虚无缥缈的玩意,只是某些人的别有用心。
朕力排众议,拍板了津浦线的方案。同时还同意,从凤阳延伸出一条铁路,过合肥直抵安庆,把淮河和长江连起来。
同时从南京向西过合肥、六安直抵武昌。这条铁路修通,等到技术发展,时机成熟,我们就从武昌开始修建沿着长江入川的铁路,把南京、武昌、重庆和成都用铁路连起来。
在那个时候,我们应该可以修建一条穿过江苏江北地区,连接京师到沪州的京沪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