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可以借鉴黄河主道北归工程的经验,修建一到两条淮河入海河渠,彻底解决淮河入海淤塞,洪水在中游泛滥的问题。”
朱翊钧看着两人,切切交待:“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治淮是水利工程,专业性极强。
又事关数百万百姓,以及千秋百世的大事,丝毫马虎不得。
我们有些官员,自诩聪慧过人,自视甚高,动不动就一拍脑门,想起一出是一出。
他闭门造车想出来的点子,以为是什么好点子,实际上就是馊主意,烂点子!
你们的脑瓜子是很灵光,但是在治淮方面就不一定,所以不要学那些人。”
杨令德和李鄂连忙说:“臣不敢,臣谨遵圣意。”
“朕知道,治淮不仅是你们江苏的事,更是安徽和河南的事。这些话,朕应该当着安徽、河南的地方大员们说。
但是朕先说给你们听,知道为什么吗?”
“臣等不敢妄揣圣意。”
“朕刚才说了,治淮要从全局角度考虑,要全流域治理。所以不能搞各自为政,各家自扫门前雪,这样治不好淮河。
都水寺淮河司会派遣得力水利专家和工程师,专驻凤阳,指导治淮。工部和户部,会根据他们的治淮方案,批复建设项目和财政预决算。
子荐也向朕请示,内阁成立一个直属的,跨省协调机构,淮河治理委员会,统筹整个治淮工程。
朕同意,钦定潘师傅为主任,然后钦点你,杨令德为常务副主任。
苏皖豫三省巡抚为副主任,布政使为委员。不仅如此,三省布政司还要指派一位右参议为执行小组组员,具体肩负起本省的协调和分管工作。”
朱翊钧的话在杨令德和李鄂的预料中。
成立淮河治理委员会,内阁早就吹过风。
潘季驯担任主任,只是挂个牌,从专业角度给予把控,顶多算个顾问。
真正负责的是常务副主任。
皇上钦点杨令德为常务副主任,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是资政学士,是苏皖豫三省巡抚里官阶最高的。
“朕清点你杨凤鸣为实际主事人,除了你是资政学士外,还有两个原因。
一是江苏境内的淮河只是很短一部分,在苏皖豫三省里是最短的,但是你们地处下游,淮河祸害,你们需要承受巨大的损失。”
杨令德点点头:“皇上英明,江苏对治理淮河也是期盼已久。淮河治理好了,苏北就能变成大明的鱼米之乡。”
“对,就是这样。还有一条,就是钱。
江苏富,安徽和河南穷,治淮的大头,肯定是你们江苏来出。
而且治淮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是要用十年来计算,耗费的钱粮也会不计其数。这些钱粮大部分都会由户部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由江苏税赋承担大部分。
这些税赋都是江苏百姓的血汗钱,我们不能不有所表示。”
李鄂连忙说:“皇上,这些税赋虽然都是江苏百姓的血汗钱,但是用于治理淮河这利国益民的千秋大事,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臣想江苏百姓们是乐于见到的。”
朱翊钧点点头:“话虽这么说,但我们要饮水思源,江苏百姓做出的贡献,我们要明明白白算清楚,列于明处,让世人和子孙后代看清楚。
我们不能对百姓们做出的牺牲无动于衷,也不能随意挥霍百姓们的赋税。”
杨令德和李鄂听出话里的玄机。
皇上此前在资政局和朝议局会议上吹过风,要对大明的财政制度进行改革。
要改变目前地方财赋全部上缴,统一由户部核算和分配的模式,准备给各省留一部分财赋。
这一消息让各地大员们欣喜若狂。
都是各省当家做主的大员,此前施政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每年都要像乞丐一样,向内阁要项目,向户部要钱粮。
地方上缴的田赋在户部直属的粮食总局的官仓里,税款在银行的国库账户里。
每年各省都要把全省各县各郡的日常和特殊支出全部编好预算,递交上去给内阁审批要钱。
同时挖空心思找需求立项目,这里修条路,那里造座桥。
这里搞个矿,那里开个厂。
既能通过项目造福乡亲父老,又能通过项目预算拿到一笔额外的钱。
苦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各省巡抚和布政使,有时候觉得自己只是本省丐帮帮主和副帮主。
现在皇上开恩,愿意给各省分留一部分税款,甚至中西部贫瘠省份,还会给予补贴,直接入省布政司库
天大的好事啊!
作为一方主政大员,谁不喜欢兜里有些钱?
腰包不鼓,腰杆不硬啊!
但是大家都知道,皇上的钱,没有那么好拿的,肯定还有后招等着。
但朱翊钧点了一句,转到其它问题。
“好,治淮的事先说到这,你俩跟朕入皖,与皖抚他们一起陪朕去凤阳祖陵。再一起去南京祭拜孝陵。”
“臣遵旨。”
“嗯,你们现在可以站在江苏的立场,说一说你们的期盼。知道你们江苏富,但是富人也有富人的苦恼,说说你们的苦恼。
朕这次要去你们江苏做客,总不好空手而去。
山东朕已经送了一份大礼了,你们江苏想要什么,说说。”
早就听说了,皇上在山东几家农场考察,即兴给山东一份大礼,制定了一份科技兴农的计划。
这份兴农计划通过内阁内部
皇上钦定的计划,内阁和少府监肯定会全力支持。
王宗载和陈大科听说都乐得找不到北了。
终于轮到我们江苏了。
杨令德和李鄂对视一眼,李鄂开口道。
“皇上,臣代表江苏父老乡亲,希望朝廷给江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