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文人书屋网 > 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 > 第222章 寻死不是这般

第222章 寻死不是这般

第222章 寻死不是这般……

离开大名府,苏武又去了河间府与真定府,也就是去走个过场,军营都不曾如何巡视。

因为苏武知道,巡与不巡,没有大意义,若是想靠河北之兵来打这场大战,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哪怕民夫的征调,若是河北各州府配合,就多用河北的,若是河北各州府不配合,苏武也想过,还有京东的民夫来兜底。

如今,苏武最大的底气,就是京东两路,不外乎多耗费一些钱粮罢了,而且也耗费不得多少,京东离河北的辽宋边境很近,最近的地方,不过四五百里之遥。

也是苏武深刻知道,靠如今的他,解决不了河北兵事糜烂之事……

也还在等朝堂上神仙打架的一个结果,李纲的弹劾奏疏已然去了东京,先看看结果。

这也好似是个试探,如果梁世杰真的能倒,那苏武在河北做后续的事情才有意义,如果梁世杰坚挺非常,那苏武在河北再如何去巡,也是白费力。

夜深,沧州,泥沽堡寨之北,数百人趁着夜色聚集在此,在泥沽河之南岸,也就是海河之南岸,这是宋辽界河。

这里属于后世之天津,往东几十里去就是渤海,过了眼前这条泥沽河,就是辽国之南京道。

南京道的治所,就是燕京城,燕京城,就是后世的北京城,是此时大辽的南京城。

更也是燕云十六州的中心城池,是而今大辽皇帝皇城之所在。燕云十六州往西,还有一个大辽西京,就是山西大同。

宋辽之边境,很复杂,昔日澶渊之盟后,两国不战,宋人为了长久的和平,也是为了抵御辽人的入侵,沿着边境线种植了大量的荆棘,几乎就把两国的边境线种满了。

为了两国通商,宋有在汴京雄州等地,开了四个榷场,雄州榷场是主要,两国的大宗物品交易,乃至每年宋给辽国送的岁币,都通过雄州榷场交接。

但此时此刻的雄州榷场,早已关闭,便是辽国越难的时候,宋这边自然越不做贸易了。

边境还有许多村镇,属于宋辽两国共管,就是那种名义上既属于辽国,也属于宋国,听起来多少有些奇怪,但现实情况就是如此。

乃至这些地方的百姓,哪国的政策对他们好,他们就往哪国去,当然,这种地方并不多,这种人口也不多,拢共几万人左右。

所以说,宋辽边境,偷渡与走私之事,并不很难,乃至两边还有通婚。

能偷渡的地方,也是不少,哪怕眼前这泥沽寨北,依旧一片荆棘,但荆棘丛中,早已有当地百姓与走私偷渡团伙开辟出来的道路。

这些事,卢俊义门清,今夜,卢俊义也在,燕青也在。

四五百人在此一聚,要分几波偷渡,偷渡之后,也当各自散开去。

苏武身边,最多只会有四五十人,名义上以卢俊义为首,自就是买卖商队,甚至还当真运来了不少粮食物资,目的地就是把这些从宋国走私来的粮食物资,运到燕京城去卖。

卢俊义自就是商队老板,苏武是卢俊义的结义兄弟,也是商队二老板。

还有李纲,是商队账房,武松,自就是商队护卫头领。

还有岳飞,如今跟在苏武身边,就是随身护卫。

吴用却也在商队里,只当是二账房,也是头前苏武心中莫名一念,便把吴用招来了,总觉得这种事情,有一个吴用在身边随机应变,会多几分保障。

还有一个就是马植,也就是赵良嗣,他扮作当地向导,若是遇到要与人交流的事情,自就要让赵良嗣负责。

剩余之人四百左右,由燕青带领,皆是精锐汉子,其中少数,跟在左右,多数,有些昼伏夜出在山野,有些也出入城镇,打探各地情况……

夜足够深了,泥沽河那边,起了几盏微弱的灯火,闪烁几番。

卢俊义看到之后,立马就说:“上船,过河!”

燕青先带人过河,虽然卢俊义联系的都是昔日的老伙计,但此番不同,苏武亲自过河,任何事都没有安全重要。

只待燕青带着一盏灯上船,灯笼光线昏黄,在夜色笼罩的河道上慢慢摇曳而去。

这盏灯是不上岸的,就留在船上有专人看守,灯也是不能熄灭的,这是安全的信号。

只待这盏灯乘着船再回来,才表示河对岸一切正常,若是对岸出得一点意外,这盏灯立马就会落水。

好在,卢俊义走私生意上的老伙计着实不错,一切顺顺利利,显然,那老伙计也不知道卢俊义此番来可不是做生意的,更不会知道卢俊义的商队里有何等人物……

接着,苏武再上船,此去,只运送四五十号人,还有大量货物,且燕青还会回来。

其他人,再有安排,由燕青带着从各处偷渡,只为隐秘,不使人怀疑。

苏武连撤退计划都想好了,若是一切顺利,就还从这里回来。若是不顺利,遇了险,那就直接从雄州那边回。

从燕京去大宋雄州,也不过二百里地,若是奔逃,两个日夜就可到。

苏武更也自信,这四五百人冲杀而起,一路往南,辽人在燕云十六州南边,还真就挡不住。

更也还有一点,此时此刻,大宋与大辽,还并非有敌对关系,甚至,关系极好,至少明面上关系极好。

这一百年来,宋辽,那是兄弟之国,以辽《澶渊之盟》的文字版本,辽国是兄,宋是弟。

当然,以宋的盟约文字来说,两国不分兄与弟,就是兄弟之国。

且,两国外交关系,在这一百年来,虽然偶有纷争,但整体而言,那是越来越好。宋有什么事,辽国必派遣使节去祝贺或者悼念,辽国有什么事,宋亦然。

乃至,宋仁宗去世的时候,辽国皇帝还会在皇城里给宋仁宗立牌位祭拜祭奠,沐浴焚香不在话下……

辽国,契丹人之汉化,也到得无以复加的地步,辽国皇帝亲口来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也还有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之宏愿:愿世世代代生中国!

千年之后依旧能看到其佛像篆刻之原文:白银千两,铸二佛像。威武庄严,慈心法相。保我辽国,万世永享。开泰寺铸银佛,愿后世生中国。耶律鸿基,虔心银铸。

辽人而今,就把自己当做是中国,这是法理法统上的认可,乃至也是与宋国的一种竞争。

辽,契丹,昔日大唐之民也,辽之天子,而今也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承接的也是大唐的衣钵。

要问宋人接受这一点吗?口中不一定接受,但心里,其实已经习惯了,习惯成了自然,也是一种变相的接受。

就说宋的诗词,宋的文章,宋人的手札,宋人的所有传世文字,从来没有过只言片语去表达对辽人的愤恨,哪怕苏轼,表达情怀,说的也是“西北望、射天狼”。

也就是说,历史之中,澶渊之后,很快,宋辽就不是敌人,不论是民间也好,朝廷也罢,情绪情感上也并不敌视对立,乃至越发向好。

这也是苏武敢去辽国的真正原因之一,哪怕退一万步来说,苏武当真就在辽国被擒拿了,辽国也不会把大宋枢密院直学士杀掉……

那要到什么时候才开始敌对呢?就得大宋真起了二十万大军而来,那一刻,两国才会再次开始敌对起来。

那一刻,若是站在而今辽人的角度上,宋人何其可恨?背弃盟约,背弃百年之好,背弃了一切,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

那时候仓促南下应战的七千辽军,情绪上的愤恨,也是无以复加的地步。

苏武来了,从大宋到了大辽,从一个中国,到了另外一个中国。

也当真不假,只看这燕云之民,与宋无异,连穿着打扮与劳作方式,也一模一样,当然,他们本就是汉人。

先入武清城,只看这城池之内,处处皆与大宋相仿,文字更不用说,契丹人也创立了契丹文,也推广过,但就看这武清城池里的诸般牌匾,便也知道契丹的那些达官显贵,许不一定都懂得契丹文,但一定都懂得汉字。

乃至,宋辽之间,还要在文化文艺上比拼,辽人填写的诗词,那也不差,辽人的学士,更也是学富五车之辈。

乃至辽国的皇室,皇后嫔妃,那也以能填词唱曲为荣,还有辽国的皇后,竟是以填写“艳词”闻名……

更也要说辽国的民族政策,对汉人那也是极好,明面上许还有些区别,但实际上已经到了一视同仁的地步,乃至朝堂之上,汉官也是无数。

也是辽国没立国的时候,契丹本就是大唐坐下驱策之犬马,立国的时候,就得到了很大一批汉人的帮助,后来,汉人当宰相,当权臣,乃至当“摄政王”,都是平常之事。

辽国之汉人,对辽的归属感,那自不用说。

乃至,辽国统治草原,频频出征平叛,草原上属于辽国的各大招讨司与军司,里面充斥着无数汉军与汉官……

推荐阅读: 万法诡道,我为灵尊 这个洪荒不正经! 我真没想下围棋啊! LOL:才满18,让我逆袭重生 模拟诸天:从一代剑魔开始 抄底娶回女明星 遮天:从太古证道开始 西游妖帝:从小蛤蟆开始 武道长生,我的修行有经验 八小时工作制的朝廷鹰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