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与凉州又以陇山为界,陇山以东为关中,以西则为凉州,亦笼统称之为陇西。
关中与凉州合称之为关陇。
鲁肃的意见是主张先取关陇,断了魏国一臂,一者可解除洛阳以西魏军威胁,二者能从西面和南面对魏国形成包夹之势。
这第三个好处,则是得到凉州之后,就得到了西凉马源之地,可大幅提升大楚的骑兵战力。
庞统则认为,若先取关陇,则会对汉中张鲁形成刺激,迫使其与曹魏联手,兵出秦岭对楚军侧翼发动进攻,如此楚军则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
二来关陇地狭民贫,无法就地取粮,数十万大军只能依靠关东诸州供给粮草。
而从关东向关中运粮,水运陆运皆不便利,粮道漫长,转运成本巨大。
故而庞统主张先取河北。
曹操虽有所谓黄河天险,然黄河不比长江宽阔汹涌,渡之相对而言要容易得多。
何况,楚军还有水军优势。
再者河北与河南一河之隔,兖青豫徐诸州粮草可就近转运,后勤压力远逊于向关中运粮。
权衡种种利弊后,庞统主张先伐河北。
“伯温,西伐关中,还是北伐河北,你怎么看?”
刘备一时犹豫不决,目光习惯性的看向了萧和。
大殿之中,立时鸦雀无声,众人笃信的目光,同样齐聚在了萧和身上。
这样的国之大计,自然还要看萧和的态度。
萧和深思熟虑良久,向着沙盘轻轻一指:
“西伐也好,北征也罢,各有利弊。”
“臣只说两个地方,潼关,冀州。”
刘备神色微微一动,略显茫然的目光,落在了沙盘上那两地,却未能领会萧和言下之意。
萧和手往潼关一指,缓缓道:
“若伐关陇,必取潼关,此关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险要众所周知。”
“我军现下在兵力上,确实已压倒了伪魏,若以倾国之兵西伐关中,至少可调动三十万兵马。”
“可伪魏方面只需三四万精兵屯驻于潼关,凭借关城之险峻,便足可阻挡我十倍大军。”
“那么我军要花多长时间,耗费多少钱粮,死伤多少士卒,方能攻破潼关?”
刘备微微点头,隐隐已听出了萧和的立场。
“再说冀州。”
萧和手往沙盘东北一移,接着道:
“冀州乃天下第一大州,其土地之肥沃,人口之稠密,可谓冠绝天下。”
“而曹操得冀州至今,差不多已有近十年时间,冀州得十年时间休养生息,其丁口只怕早已翻倍,我兖豫青三州加起来的人口,都未必有冀州一州多。”
“我军凭借着河南地数场大胜重创曹魏,方才在兵力上,暂时夺取了上风,形成了魏弱而我楚强的优势。”
“可这种优势却并非是衡定不变的。”
“若给了曹魏足够的休养生息时间,让他将冀州的战争潜力全部挤压出来,不出数年,甚至是更短的时间,曹魏便有可能恢复元气。”
“那时,我们几度血战打出的兵力优势,就有可能被曹贼一举抹平。”
“一旦我军与魏军再度形成势均力敌之势,曹贼就有了足够的兵力,将他的黄河防线守到固若金汤。”
“若真到了那一天,只怕我们就会错失伐灭曹魏,一统天下的大好时机呀!”
听到这里,刘备恍然明悟。
众臣也都恍然明悟。
萧和虽未直言,态度却已明了:
先伐河北!
理由也同样简单明了:
第一,潼关不好打。
第二,打潼关容易久攻不下,给了曹操激发冀州战争潜力,疯狂爆兵的机会。
所以,要避难就易,要抓住当下楚强魏弱的大好形势,先伐河北,再取关陇。
“伯温所言,一针见血!”
刘备点头大赞,目光向众臣一扫:
“伯温的意思,你们想必也都听明白了,可有异议?”
庞统本来就力主先伐河北,自然是没有异议。
鲁肃的态度立场,也因萧和这一番分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转而支持先伐河北。
众臣纷纷表态,尽皆力主先伐河北。
至此,大楚君臣就伐魏战略上,就此达成了一致。
“好!”
刘备一指沙盘上河北所在,目光如铁道:
“孤意已决,就依伯温与众卿之计,克日尽起倾国之兵,打过黄河,直取邺城,一鼓作气收复河北!”(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