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文人书屋网 > 全能大画家 > 第903章 爱情故事(下)

第903章 爱情故事(下)

第903章 爱情故事(下)

“第一遍我看这个故事的时候,非常的感动,也非常的伤感。一种宁静而平缓的伤感,就像是看着莫奈的《日出·印象》。抛去这个名字,一只太阳红通通的挂在港口的海潮之上。朦胧的雾气充满了疏离感,仿佛光线溶解在空气里——”

“我第一次看这幅画的时候,不知道它的来历。我不知道那到底是日出还是日落,我不知道这种变幻不定的色彩会在何时逝去。”

顾为经站在篝火之边。

“后来老师告诉我,这幅画的名字叫做《日出·印象》,于是,我内心里的情绪又在一瞬间安定了下来。”

刘子明听着顾为经的讲述。

他是师兄妹几人之中涉猎范围最广的那个。

老师曹轩儿时曾在江南的禅院里居住过不短的时日,刘子明想起了他自己也曾读到过的一桩佛门的著名故事。

唐朝时有位新罗高僧,立下志向,欲前往东土大唐修习佛法。

僧人在夜半时分赶路,觉得口渴,在荒野里找到一水潭,休息畅饮之后,觉得清泉甘甜,甚是解渴畅快。等到天明时分,日光大亮,新罗僧骇然的看见水泊中正有一只死去腐烂的骷髅。

他顿觉浑身颤栗,想起自己昨日所饮之水。

僧侣呕吐不止。

刘子明隐约感到,这个东方式的故事和顾为经所正在讲述着的故事,有着某种颇为相似的地方。

印象派追求的是某种主观的情绪表达。

绘画者把他这一刻的情绪凝固在了画布之上,观画的人内心的心绪不同,在看到画的那一刻,两种心绪相互碰撞,又会营造出截然不同的观感出来。

倘若克劳德·莫奈把他的那幅开创了印象派的名作唤作《日落·印象》。

仅仅只是一字之差。

凝固在画面之上变幻莫测的光影,也许就又能看出截然不同的意味出来。

“我画画时,你觉得全身全心的沉浸在身前的画布之中,每一时,每一刻,每一秒,你是为它而生的,你是为它而存在的,若是有必要,你也可以为它而死……”

顾为经双手交叉。

“我相信《爱情故事》的男主在对着镜头讲述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的时候,也会抱着这样的感受。”

“那是他的完美爱情,那是他的完美人生。”

“既付出,也索取。”

“他是上流阶级的富家公子,他开着意大利工程师手工打造阿尔法·罗密欧跑车上下学。他的姓氏就意味着庞大的财富,哈佛大学里有一堆大楼都是以他家族的名字命名的。而系主任找他聊天,讨好他,奉承他,希望他能说服他爸再给哈佛的法学院捐一栋新图书馆出来。”

“当他找到真正对的那个人,找到他的Mr.right的时候。他这些东西全部都不要了。他和父亲断绝往来,从自家的庄园里搬了出去。和妻子搬到了一座小公寓里去住,结果连哈佛的学费都交不起。而妻子为了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她拒绝了成为顶级艺术家弟子的机会,跑到一所私立学习里当音乐老师,拼命的工作供丈夫上学。”

“《麦琪的礼物》。”

台下的那位记者平静的说道——

“丈夫把怀表卖了给妻子买梳子。妻子把头发卖了,给丈夫买金表链。经典是足够经典了,但这样的故事被讲了太多遍了。那整部电影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很俗套,几乎没有什么新意,顾,你难道不这样觉得么?”

顾为经沉默了几秒钟。

“我觉得很精致。”

他回答道。

“怎么讲?”记者追问道。

顾为经不知该怎么回答。

“它不是生活,它是一出被精心设计的舞台剧。”伊莲娜小姐在心中替顾为经说道。

有劳伦斯奖的评委曾和安娜说,所有西方的演员都应该练习演莎士比亚。

因为每一出成功的美国好莱坞电影里面,都会隐藏着莎士比亚式样的故事。

学会了演莎剧。

你便掌握了整个好莱坞的演出方式。

这说法固然有些武断。和那位评委本身是英国人,觉得他们玩的比美国表亲玩的高级,好莱坞式电影工业固然有可取之处,但说到艺术水准就不成了的心态有关。也和奥利弗·劳伦斯爵士是英国史上最为成功的哈姆雷特的扮演者,劳伦斯奖对于莎剧演员的偏爱有目共睹相关。

这话也许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导演科波拉在精心阅读《教父》的剧本之后,去除了很多情节,只为迈克·柯里昂梳理出了一个王子复仇记式的故事脉络。

而《爱情故事》?

它的主线,那无疑便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了。

在故事的第一幕,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会里相遇的第一眼,两个人便会毫无阻碍,毫无隔阂的坠入爱河,相信对方是自己的真命天子和真命天女。

永远甜蜜的一起微笑。

永远站在一起,对抗着来自家族的阻力。

而故事的最后一幕。

在舞台血色的帷幕从两侧合上之前,他们又都会死去,所有的一切都像是精心设计好的那样。

大概——

这就是顾为经口中的精致感吧。

他们爱彼此,爱的像是一枚晶莹剔透,没有任何杂质的水晶。

“我相信故事男主在向镜头诉说他的感情故事的时候,如同在描绘一颗剔透的玻璃珠子。”

顾为经说道。

“我相信,即使知道了这样的结局,知道了他的妻子将会死去。他也对自己的感情没有任何的遗憾。妻子快要死去的时候对他说,嘿,奥利弗——”

“奥利弗·巴雷特四世。”

“让巴黎见鬼去吧。巴黎算的了什么?”

“巴黎算的了什么?”

伊莲娜小姐在心中念着这个句子。

有人觉得巴黎是艺术之都,是财富和梦想之城,是欧洲大陆的心脏。当然,伊莲娜小姐对此持保留意见。出于伊莲娜家族所秉承的传统荣誉感,她坚持认为维也纳才是真正的艺术之都,才是欧洲大陆的心脏。

有人认为“巴黎值的一场弥撒”(注)。

同样出于伊莲娜家族所需秉持的传统荣誉感,安娜小姐就不对此发表什么锐评了。

(注:历史笑话。法王亨利四世曾经被视为新教领袖之一,后来,他发现自己有机会获得整座巴黎,当上法国国王的时候,他想了想,说出了这句欧洲历史上的经典名言,然后就为了巴黎,转身改宗天主教了。)

无可否认。

巴黎和维也纳对于欧洲艺术史来说,谁更重要,这一点也许能打上一百年的口水仗。

可巴黎确实是古往今来欧洲的时尚之都,西方艺术家们所梦寐以求的地方。

刻薄如伊莲娜小姐,也不会否认这一点。

那里有卢浮宫,印象派,有毕加索,有半部欧洲的绘画史。

就连她的卡拉小姐,也是在巴黎度过了她少女时代,一个又一个的春天。

她非常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巴黎那么好,那么美,我为得到去巴黎的机会,奋斗了那么久。

但请不要伤心。

你没有对不起我。

快要死去的女孩对她的丈夫说道,“请让巴黎见鬼去吧。”

与你相比。

巴黎又算得了什么呢?

纵然安娜·伊莲娜是以看一出精心设计的舞台剧的角度,欣赏这样的故事的。

推荐阅读: 1986:我的普罗旺斯幸福生活 剑出洪荒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巫师,我有一个游戏面板 从庆余年开始倒反天罡 我只会蹭热度啊! 魔女,火球与蒸汽邪神 灭金伐宋,将北伐进行到底 从巨神公司到人类帝国 人在吞噬,成了罗峰的金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