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哥吧?家里肯定很有钱。”
“人家农村来的,骑着破自行车到处推广三国杀。听说他开公司的钱,是自己写文章赚的稿费。”
“那也太牛逼了!”
“……”
陈贵良的名气,正在一点一点壮大。
当然,也有人不屑,提起他就嗤之以鼻。
认认真真听完一节课,陈贵良又骑着车赶路。
大忙人。
很累!
一间小型录音棚外,记者赖丹丹已经等了十多分钟。
“你怎么才来啊?”赖丹丹埋怨道。
陈贵良连忙解释:“刚下课就赶来了。”
赖丹丹说:“你可真够忙的。”
北大的艺术学系就有小型录音棚,配音也可以找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客串。
主要是价钱便宜,一顿烧烤就解决。
在这里录音一小时,只需要80块钱。如果找中关村周边的中科录音棚、红灯笼录音室,一小时收费三五百。
其实,北大的广播台和电视台也能录,而且还是免费的,但录音效果太差。手续也比较麻烦,还得向校团委或者宣传部申请。
赖丹丹带着陈贵良进去:“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音乐学专业的孔羽珂,这位是……”
“孔师兄好,麻烦你了。”
“汪师姐好……”
全是业余的。
他们主修音乐学史、音乐理论、音乐创作……甚至还有课程叫《音乐心理学》。
让他们分析或创作音乐挺在行,配音效果估计还不如边关月。
但能用就行,主打一个便宜。
以后有钱了,重新给三国杀配音,把边关月喊来配甄姬。
“父亲,大革,粽谋愧矣!”孔师兄开始配孙权。
录完一遍,陈贵良说道:“孔师兄,孙权不是东北人。麻烦注意一下口音,别把方言整出来了。”
孔师兄纳闷儿道:“卧也妹说东北话啊。”
“行吧,继续录,师兄你收着点。”陈贵良都想自己上场了。
草台班子,万事都可以将就。
赖丹丹站在旁边偷笑,这些师兄师姐,全是她帮忙介绍的。
孔师兄平时唱歌很专业,咋配起音来就一股大碴子味儿?
不过东北口音的孙权,确实很有趣。
赖丹丹已经把陈贵良的采访文章,发给校报编辑了,暂时还未刊登出来。
一般学生是懒得看校报的,有那时间还不如去BBS浏览帖子。
但大概10%—15%的学生会看,主要是学生会和社团干部,以及其他需要获取校方信息的人。
偶尔一两期的阅读量会大增,因为校报上有学者专栏,定期采访那些知名教授。比如季先生、厉先生等等。
“你们录吧,我还有采访任务。”赖丹丹看了一阵就走人。
“师姐慢走。”
由于陈贵良不讲究效果,水平参差不齐的配音,一个多小时就搞定了。
陈贵良跟四个业余配音演员,风风火火杀去南门烧烤摊,这是他支付给师兄师姐们的“工资”。
嗯,不用给钱。
中途还去了趟科技园,把录好的配音交给董千秋。
吃烧烤喝得半醉,陈贵良推着自行车回来,把车锁在36号宿舍楼前。
他突然不想回寝室,一屁股坐在楼前国槐树下。
宿舍楼北侧的银杏已开始落叶。
远处的开水房,男生女生提着暖水瓶,正在那里排队等着打水,互相说笑聊着各种趣事。
楼外的电话亭,有个女同学逗留许久,时不时的发出几声轻笑,估计在用201电话卡跟外校男友聊天。
几个男生结伴走到小卖部,其中一人问道:“这里有没有卖三国杀?”
周围挺喧嚣热闹的,国槐树下的陈贵良,却仿佛跟外界隔离开来。
他们好简单快乐,我搞这么累有意思吗?
算了,回去睡一觉。
陈贵良其实就是每天想的事儿太多,报了14门课还要开两家公司,还得抽空写《明朝那些事儿》。
一天到晚就没闲下来过,精神和体力都有些透支。
他终于明白,为啥很多大学生创业者,读着读着突然休学或退学。
一般人真扛不住。
这个周末得好生缓缓,不然陈贵良人都要废了,去首经贸找边关月玩一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