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这一切,转眼就到了除夕。
因为暂时没有事务需要留在慕容山庄处理,赵子称便提议,可以去他自己的官署和别业过年,顺便带慕容妍参观一下当年的吴越国王宫故址。
慕容妍也没有拒绝,心照不宣地去了。两人每日习武对练,琢磨切磋,虚无赘述。
正月转眼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去了,很快到了提前定下的良辰吉日。
慕容家提前把慕容妍的姐姐慕容秋也送来了杭州,先安顿到慕容山庄,到了吉日当天,赵子称亲自去慕容山庄迎接,接回位于吴越国宫故址附近的私邸。
杭州城内的文武同僚,也都来观礼道贺。
赵子称一一款待,疲惫不堪,总算送走宾客,成其好事。
……
成婚之后,免不了一番沉溺于温柔乡中的缱绻时光。
一两个月的时间倏忽而过,赵子称安排下去的那些民政、军备事务,也都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赵子称自己每天不理政务,也耽误不了什么事儿。
两浙路地界上,对方腊余孽的平叛工作,也终于彻底收尾。
方腊本人,其实连这年的年关都没熬过去,早在腊月底的时候,最终就在睦州山区被韩世忠所杀。其直属党羽,也在宣和三年的正月里被陆续消灭。
倒是离得更远一些的台州吕师囊、温州陈十四,因为浙南山区险峻、路途遥远。王禀和杨志等人走陆路收服了兰溪江流域诸县后,再想转移去台州临海、温州诸县,行军非常艰辛。
寒冬腊月,山区积雪,山道也几乎无法通行。
最后,还是赵子称建议,让他们别拘泥于地图上看到的路途远近,宁可舍近求远走海路绕行,这才帮助王禀、杨志堵上了最后的短板。在二月底顺利把台州、温州余贼头目全部消灭,吕师囊、陈十四的首级也都送到了童贯手上。
而在这个过程中,赵子称也借机又埋了一个伏笔:他利用王禀等北方新来的大将,不熟悉江南地理、初期进剿进展迟缓的现状,上书建言,希望朝廷能在杭州湾设立一支小规模的海船水军,以巡防浙闽沿海山区,避免后续再有贼情反复。
因为浙南和闽中自古都是兵家不争之地,此前朝廷也没料到两浙也能有人造反,所以当地的武备向来是很松弛的,朝廷也从来没做过预案、规划一旦这些地方出乱子后该怎么剿。
这次方腊和吕师囊、陈十四算是给朝廷和童贯上了一课。童贯结结实实认识到了“别看地图上浙南和浙北是连成一片的,实际上要从浙北打到浙南不能直接走陆路翻越无数大山,还不如走海路控制浙南和闽中各条大河的入海口,然后再逆流而上”。
所以,留下已经在两浙路干了快两年的杨志、林冲、鲁达等人,让他们继续在当地维持秩序,是很有必要的。
如此一来,赵子称也就避免了童贯回军的时候,把赵子称培养出来的杨志、林冲、鲁达也调走,甚至拉到西军里去当伐辽炮灰。
赵子称很清楚,只要是童贯掌握大权,由童贯调度,并且后方还有赵佶这个昏君掣肘,北伐辽国肯定是打不赢的,而且北伐的失败并不是兵力不足导致的,恰恰是补给不足导致的。
历史上宣和末年的北伐,军械军械年久失修,粮草粮草不够吃用,各地账目亏空严重,最后临战强征物资还反而导致更多民变。
所以,北伐的军队少去一些,说不定反而损失和危害都更小一些,这并不是赵子称不爱国,而是他不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人往火坑里跳。
至于杨志等人被留在两浙沿海筹备一支巡防水军、无法被赵子称自己带走去别的地方上任,这一点赵子称倒是无所谓的。
他只要杨志等人别被拉去白给就好,杨志林冲暂时留在两浙,将来等天下剧变之时,自然有重新归队效忠赵子称的时候。
暂时的分开,只是一种让赵佶安心的策略罢了。
时间转眼来到宣和三年的三月底。
两浙路彻底平定的消息,也终于送到了东京。皇帝赵佶在确认了各路人马的功过之后,一一下旨赏罚,然后让童贯正式班师回朝,准备重新筹划北伐辽国。
做完这一切后,赵佶过了几天终于又想起赵子称这个远房侄儿,便正式下旨,让赵子称调任京东东路的莱州担任知州,并升其阶官、爵位。
——
PS:不好意思,我不会写感情戏,所以扬长避短几百个字略过了。还是写正事升官争霸比较重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