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木山城就在木曾川北岸不远处。这座平山城建设之初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扼守这处易于渡河之地。
所以,弯津军刚开始大规模渡河不久,便已经引起伊木山城的警觉,只是弯津军行动迅速,渡河又整齐有序,让刚刚集结好部队的伊木清兵卫很快失去了“半渡而击”的想法。
就像原野不太想攻击美浓人的城池一样,伊木清兵卫也不太想和弯津人大规模合战。
美浓一国正处在混乱之中,安藤守就、竹中半兵卫这对翁婿偷袭强占了稻叶山城,和美浓之主斋藤龙兴正在对峙,一时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对一位前线总大将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这段时间,他不但没能得到后方任何支援,甚至连原本给他的援助,也就是那些奉命来增援的美浓小豪族、在地武士,有不少人也带着手下不辞而别,赶回稻叶山城一带站队去了。
甚至有些早该抵达的运输队,走着走着也都失踪了,也不知道是去了稻叶山城投靠新主还是找斋藤龙兴尽忠去了。
后方不稳,兵力、粮草都开始捉襟见肘,这仗根本没法打的,能守住城池不丢,伊木清兵卫就算对得起斋藤家了,再让他带上家臣郎
党去和原野野战拼命,有些过于强人所难。
原野的心思和他一样,这次行动对湾津军更像是一次实战演习,拼命是不可能拼命的,他只是下令冲城头发射了几轮铁炮以示威胁,然后就任由弥九郎表演,毕竟都是织田信长的事,想刷功劳的也是弥九郎,在这里多死一个人他都觉得亏。
当然,主要是伊木山城偏小一些,也不是好的演习目标,他对这里没兴趣。
中村弥九郎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等原野展示过武力之后,带着蜂须贺正胜、前野长康就奔到城下,完全不在乎敌人一通乱箭就能把他射成刺猬。
好在这时代表现还是讲礼法的,一般不杀使者,他们三个在城上城下高喊了一阵子,城墙上便放下一个筐,依次把他们三个拉了上去。
原野这一等就是两个多时辰,都在怀疑弥九郎口才不如原版,没达到五颗星,已经被伊木清兵卫砍了脑壳时,伊木山城里忽然骚动起来,隐隐传出了喊杀之声。
不久之后,骚乱渐渐平息,伊木山城的第一道城门也打开了,中村弥九郎三人一身血迹带着二十多颗首级出来了,伊木清兵卫带着儿子家臣跟在后面,应该是已经被弥九郎等人说服, “弃暗投明”,把斋藤龙兴派来的与力武士一股脑全宰了,从此和斋藤龙兴划清界线,转而成为织田家的寄子豪族。
不过大概担心原野这客军顺手把伊木山城给洗劫一遍,伊木清兵卫虽然“弃暗投明”,却也没放弯津军进城的意思,只是过来拜见一番,又送上一批粮草补给和一些金银茶器,算是感谢原野辛苦这一趟,来冲他开了几炮。
原野也不在意,把伊木清兵卫和弥九郎等人一起带上,又根据哨骑情报,沿河转向西行,准备迎战鹈沼城城主大泽正秀。
大泽正秀人称“东美浓之虎”,给人一种丐版“尾张之虎”的即视感,正带着一千多人直奔伊木山城而来,大概是听闻伊木山城遇袭,特意前来救援,只是来晚了一些。
不过他也算机灵,就算救兵如救火也没冒冒失失,在半路就发现伊木山城已经跪了,敌人主力正迎面向他赶来,他也没有展现“虎之勇猛”,逆势而战,把弯津军一勺烩了的意思,又急匆匆掉头回了鹈沼城,把城门一关,准备笼城作战,顽抗到底。
他是真顽抗,完全拒绝交流,虽没把冒险到城墙下喊话的弥九郎、伊木清兵卫之子直接射杀,但也没让他们进城,更没有任何回答,完全不想交流,让弥九郎老鼠拉龟,无从下嘴。
弥九郎丧气而归,而此时天色已晚,他过来见了原野一面就回自己营地吃饭休息去了,劝降之事要再想办法。
原野倒没打算休息,当夜就对鹈沼城发动了打击———这就是他的演习目标,他要为日后
攻克坚城积累经验。
曰本城和城之间差别还是挺大的。荒子城那种用泥巴原木围一围,面积三千多平,只有半个足球场大的“寨子”是城,像是鹈沼城这种独占一山,支城、岩砦从山脚下一直修到山顶的,也叫城。
差别之巨大,大概像是老头乐和仰望都算车一样。
这两种城的形制也不同,荒子城实质上就是个“土匪山寨”,甚至连土匪山寨都不如,而鹈沼城作为斋藤家控制木曾川北岸的重要支点,是标准的日式大城。
日式城池还是很有特点的。
当然,这特点不是后世一般人所认为的华丽天守阁,这时代有天守阁的城池反而少见。
之所以称曰本城池有特点,是因为它有别于中式城池和西式城池。
具体在于防御重心上,中式城池的防御重心一般都在城墙上。
因为中式城池里往往会生活有大量百姓,甚至遇到战乱,城外的百姓也会拼命往城里跑,而按中国传统,守军对百姓是有保护义务的,所以防守方大部分力量都会放在城墙上,会建瓮城、马面、羊墙等附加设施,以提高城墙防御力和功能性,甚至会为了保护城墙,会派出士兵出城背墙而战。
同时,要是城墙失守,防守方的军民一般也就斗志全消了,高喊着“城破了”就开始四散而逃,彻底宣告失败。
西式城池在保护平民这方面的问题稍小一些。
虽然西式城池里面也会生活有一定平民,但数量远远不如中式城池中那么多,动不动就几千几万几十万的,所以西式城池往往不会把主要兵力、人力物力放在城墙上,而是放在城内的各处塔楼、堡垒之中,哪怕城墙失守,进攻方去祸害平民了,守军也不会管,依旧会坚持战斗。
同样的,因为没在城墙上花费太多人命和物资,塔楼、堡垒会更坚固,防御力会更强,守军也可以支撑更长时间,能多一些等到救援的希望。
而正经的日式城池则完全没有这方面问题,因为他们压根儿不会把庶民放在城内,就扔在城下町爱死不死,整座城完全是服务于军事用途的,是用来保护大名武士的,防御重心也因此有所改变:日式城池的防御重心是道路。
日式城池大多会依山而建,至少也会找个大点的丘陵,以织田信长刚修筑的小牧山城为例,环绕山脚的是一圈壕沟和粗木木栅墙————壕沟原本是准备建护城河的,只是有点赶工期,最后放弃引水,改成了壕沟。
粗木木栅墙上开南北两道门,以供后方运
送物资和向北攻击。其后沿山道而上,沿路筑有十余处岩砦箭塔,互相支援,互相保护,完全控制上山道路,而其间,则零零散散分布有武士屋邸、足轻长屋、马厩、仓库等设施。再往上快到山顶处,则再有一道壕沟和城墙,其后就是织田信长的家宅———一座小型火山灰水泥堡垒,以及延伸到山脊上的数座五米以上的望阁,以控制通往山顶的道路。
不算荒子城那种因为拓荒才由家宅慢慢扩展而成的“城”,正经的日式山城大多都是这般模样,你单纯攻破第一道城墙没用,你还要顺着道路一路攻到山顶,沿途要被守军或明或暗,各种乱七八糟的防御设施攻击,一路上被反复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