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第374章 黑洞工厂

第374章 黑洞工厂

此刻负责这一台探测器建设的,是两座庞大如同山峰一般的巨型工厂。

这两座“山峰”俱都有着极为平坦的底座,且相互连接在一起。

在来自外部的众多物资与能源供应之下,它悄然开始了运转,然后两座山峰各自分离,中间则拉出了一条细细的柱子。

这根柱子的直径仅有一厘米而已,相比起庞大的山峰来说毫不起眼,但这,却是两座山峰一般的巨型工厂全力以赴运转,且采取了李青松现阶段最为先进的科技才制造出来的。

在两座巨型工厂内部各自有着一系列极为复杂的机器设备,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制,将常规材料转化为了这种强核材料,如同搭积木一般,顺着这根柱子的两端不断搭建上去,让它越来越长。

又经过一系列的复杂处理,才算是完成了这一段的建造过程,便可以将其“排”出体外了。

当这一根柱子被拉出了十几米的长度之后,一些机器人快速靠近,仔细检查着这根柱子的状态。

此刻呈现在李青松面前的似乎并不是某种由先进技术所制造的强核柱子,而是一面镜子。

一面圆形的镜子。

它的表面太光滑了,这让它具备了几乎百分之百的反照率。任何照射到它表面的光线都会被反射回去。

于是李青松从这根柱子上看到了漫天星河,看到了一台又一台的机器人,看到了如同山岳一般庞大的工厂,看到了停放在远处的一艘艘飞船。

它没有自己的颜色,也没有自己的模样。将什么颜色放到它附近,它就是什么颜色。将什么东西放到它附近,它就是什么东西的模样。

查看一番,确认一切正常后,机器人们立刻运来了两块球壳状的外壳,将其拼接在了这一截柱子外侧,小心翼翼的将它保护了起来。

度过了一开始的调试期,两台山岳一般的工厂拉出这根柱子的速度随之增加,来到了平均每秒钟1000米的速度。

这个速度并不能算慢,但相比起其10亿公里的设计长度,想要完成这根柱子的建设,还需要约32年的时间。

这个时间太长了,李青松并不想等这么久,但没有任何办法。

他无法通过多个工厂同时开工生产这种柱子,然后将不同柱子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制造。

因为采取了特殊原子排列的缘故,这种柱子是根本无法“焊接”的。就算采取其余方式勉强连在一起,也必定会导致探测精度极大下降,导致它失去意义。

李青松唯一能做的便是老老实实的,只用两座工厂上场建设的模式去建造。

当然,开工建设的也不仅仅只有这一台探测器就是了。

在不同的地点,李青松同时造了十根这种柱子,便是十台引力探测器。

时间悄然流逝着,很快,这根细细的柱子便延伸到了一亿公里的长度。

纵然如此之长,它却仍旧保持着近乎绝对笔直的状态,几乎没有任何弯曲。

不用任何探测装置,李青松便能确认这一点。

原因很简单,弯曲度一旦突破阈值,这根柱子自身便会崩解,没有丝毫挽救的办法。

到了这个长度,李青松愈发小心翼翼,生怕这两座巨型工厂的运动稍微偏离一点。

为了达到如此之高的精度,确保拉出的柱子不会有丝毫弯曲,李青松甚至不得不建造了一整套的高精度定位系统。

采取36万颗定位卫星共同运转,以恒星、行星、远方的中子星等为定位源,李青松可以确保那两座巨型工厂哪怕时刻在以500米每秒,加起来便是1千米每秒的速度飞驰,哪怕连续飞行100年时间,偏移度都不会超过一颗质子半径的十分之一!

正是有了如此强悍的精准定位系统,建造这根柱子才有了可行性。

但就算精度已经如此之高,在建的十根柱子之中,仍旧有一根柱子在长度延伸到2.6亿公里之时瞬间崩解。

这一刻,失去了自身稳定性,这根长度2.6亿公里,总质量达到了14.3亿吨的柱子瞬间崩解成了最为基本的原子,在一阵猛烈的能量释放之后,化作星际尘埃消失不见。

李青松叹了口气。

这不是技术方面的因素,也不是李青松小心谨慎就能解决的事情。要怪就只能怪运气不好。

幸好其余九台都还顺利。

继续维持着其余九台的建设,李青松随之又开始造新一台的引力望远镜。

时间慢慢的流逝着,在这过程之中又不断出现意外事故,导致前期所有积累瞬间化为乌有。

每当有“柱子”崩解,李青松都会立刻开启新的建设,将缺额补上。

如此持续了30多年时间,原本的十台探测器失败了九台,仅有一台成功。而剩下的重新建造的探测器,就算一切顺利,最快也要到8年之后才能建成。

“也好,有一台建造成功,能先开始观测就行。”

此刻,那围绕着这一根柱子建设的,将其严丝合缝包裹起来的外壳也已经铺设完毕,各种观测设备也已经安装完毕。

在无数双满是渴望的眼睛注视之下,李青松终于下达了那个所有人都期盼已久的命令。

“引力一号探测器……启动!”

刹那间,管道内部,围绕着那一根几乎绝对笔直的柱子的所有空间全部都被柔和的淡红色光芒所充斥。

那是各种探测装置在观察这根柱子变化的光芒。

一旦有携带着能量,可以与物质和时空相互作用的,强度足够的引力波通过,导致这根柱子发生对应的变化之后,这些探测装置立刻便可以察觉。

李青松与科学家们便可以通过这根柱子的变化,反过来推导引力子的各种性质。

相比起以往时候,李青松的引力波探测技术已经大幅发展,如今的探测精度更是达到了10^-24级别。在如此探测精度下,一光年长度只延长或者缩短哪怕仅仅亿分之一米,都能被它探测出来。

而如此级别的引力波事件在宇宙之中并不少见。且不说中子星碰撞、黑洞合并、超新星爆炸之类的剧烈物理事件,哪怕仅仅只是行星级别的碰撞,都有可能被探测到。

建成之后,李青松便开始了等待。

他并未等待太久。很快,第一次引力波事件便出现了。

这一次引力波事件引发的时空畸变程度约为5*10^-23,大约相当于一光年的长度仅仅只变化5000万分之一米。

对应在这一根长度为10亿公里的柱子上,便等同于这一次引力波事件导致它缩短了2纳米的长度,持续时间约0.3秒。

那么……

一根采取强核技术制造,密度极高,原子排列极为紧密有序的柱子,凭空缩短了2纳米的长度,它内部发生了什么?

这变化导致原子排列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能量呢?排列方式呢?

李青松知道,这些变化之中,就隐藏着引力子的奥秘。

之前那仅有0.3秒钟时间,仅仅2纳米的长度变化,这过程之中这根柱子的一切变化都已经被无处不在的探测器所探查到。

在这么一点时间内,这台探测器便生成了约800万TB的观测数据。

以元始AI为工具,李青松的数亿名克隆体,加上同属于对应领域的约一亿名科学家全部投入到了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之中。

在此次引力波事件之后不到五个小时,又一次引力波事件到来。这一次,一号引力望远镜出现了约0.8纳米的长度变化,再度生成了约720万TB的资料。

平均每天,这台望远镜会观测到大约三次引力波事件。

而在第二台望远镜建成后,观测到的事件数仍旧是三次,数据量却翻倍了。

虽然是对同一个引力波事件的探测,但因为角度不同的缘故,所生成的数据也会存在差异,就像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的形状那样。

这毫无疑问是有助于更加准确的了解物体原貌的。

于是每天需要李青松和科学家团队分析的数据量便攀升到了4000万TB左右。

当十台引力望远镜全部建成后,每天需要分析的数据量更是迅猛暴增到了1.9亿TB左右。

为此,李青松不得不新建了超过一万座大型超算中心,才算是勉强挡下了这如同海浪一般汹涌的数据流。

但就算有元始AI协助,李青松与科学家们仍旧忙到昏天黑地,连休息时间都被极大压缩了。

“也幸好我具备操控克隆体的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效率足够高。

换做普通的文明,且不说建造引力望远镜的事情,单单是数据分析与处理,恐怕就得要个几百年时间才能完成。唔……或许付出个几百年时间,去一点一点的完成这些数据分析工作才是这宇宙之中的正常状态。像我这样,同时建设十台引力望远镜,在20年内便完成数据分析工作才是异类。”

这样想着,李青松心中的动力便更强了一些,再度以更加积极饱满的姿态投入到了这似乎用无穷尽的数据的分析之中。

推荐阅读: 晦朔光年 遮天之太古圣皇 俗世:我的命格百无禁忌 斗罗:开局源堡,我无敌了 谁教你这么当兵的! 重生之浪王之王 诸君,该入万魂幡了 战锤:向虚空领主致敬! 帝国王权 从生死簿开始修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