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48000人,比例还是远逊于我们。”</p>
“再说,48000人,那要多大的地方,才装得下这么多人?”</p>
“这倒不必担心。”朱橚,“未来可是装下了14亿人,想是有办法解决这种小问题的。再说,说不定未来还有别的大学,好比这大学叫北京大学,那说不定还有一个叫南京大学的……”</p>
好在光幕及时打断了朱橚。</p>
否则,老朱觉得,自己的大明,岂止不先进,简直要落后了。</p>
然而光幕也并没有带来什么好消息。只听它说:</p>
【这种教育体系在旧时代,看起来已经挺完善了。</p>
毕竟老朱抄了元朝的,觉得它没有中央医学院不够好,又抄了宋朝。</p>
嘿,都抄了,就可以天下英才尽入吾毂中了吧?</p>
并没有。</p>
实际上明朝的官办教育没落的非常迅速,民间门师徒相传,私学昌盛才是常态。</p>
最好的医生,或者说医学家永远是在民间门。</p>
哪怕像薛己这样医丁出生,在太医院读书十余年,成为一代巨巨的,也毅然中年辞官,选择回乡发光发热三十年。</p>
李时珍跑过来给嘉靖健康扶贫,也纯粹是想看看皇家收藏的海外药材长什么样,给自己医书丰富素材,看完就跑路了。</p>
御医什么的,才不稀罕呢by大多数名医。】</p>
朱元璋生气了,听着这些,就仿佛看见了过去那些对他不屑一顾的文人那般。</p>
他不禁骂道:“不识好歹!”</p>
可是骂归骂,问题还是要解决的。</p>
原本觉得医生问题没有那么迫切,不急着立刻解决的他,此时也被牵动了心神。</p>
接下去,应该说原因了吧?</p>
光幕这次没有吊胃口,它直接说了:</p>
【why?</p>
明廷方面的责任,一般会从四方面来吐槽。</p>
一,地位低。</p>
老朱一开始定了正三品,后又改定正五品。</p>
可恰好,元把医生的地位拉到了历史最高正一品,与六部尚书同阶。元之前,金最高,正四品,崇尚医疗的宋其实也就从六品。</p>
正五品很低吗?</p>
以户部举例,明朝的户部和工部财政上很混乱,但大体涵盖了国税局+财政部+审计署+部分发改委的职责。</p>
而太医院的职责范围为,给大家看病,飞刀去给藩王看病,随军看病,一部分全国防疫政策制定,医学生培养。</p>
类似于部分卫生部职责+部分教育部职责+三甲医院院长(副部级)+战地医生,大体等同于六部</p>
六部郎中正五品,老朱定个正五品马马虎虎,重视一点提到正三品那算大好特好。</p>
然而没有对比没有伤害,谁让它继承了元呢?】</p>
背锅的老朱:“……那是元廷的错,不是咱的错!”</p>
皇子们亦是生气:“元廷,罪魁祸首!”</p>
朱棡比较理智一点,他决定投身医学之后,就自动站对了正确的阶级:“父皇,我们现在医疗已经落后了,想要发展,就得提高待遇才行,千金买马骨,就是这个道理。”</p>
老朱:“回头议一议,看要不要提一品。”</p>
朱棣的关注点在于:“为何后辈说我们户部和工部财政上的混乱?她透露了后朝的,有国税,财政,发改,审计。”</p>
发改,完全听不懂,大家直接略过了。</p>
“至于国税、财政、审计什么的,听上去……”</p>
“他们弄得好复杂啊,听起来不都是户部的事情吗?”</p>
“怎么收钱的,怎么管钱的,钱要用去哪里,核算怎么用钱的。”夏原吉忽然出声,又一次的,大家的目光集中到他身上,但他正低头琢磨:</p>
“臣认为,这所谓发改委,应该在管钱要用到哪里去的……对了,这样就能形成一套有目的的清晰流程……清晰,陛下,这个发改委很重要,臣觉得,它不仅是财政预算,然而臣暂时还想不明白。”</p>
这已经够了!</p>
一口能吃成一个胖子吗?</p>
本来叫夏原吉进来,只是为了数学,谁想到,倒还有惊喜在?</p>
朱元璋现在越看夏原吉越顺眼,和颜悦色说:“维喆不急,此事你放在心上,回头慢慢琢磨就好。”</p>
【一,工资低。</p>
明朝工资不高是共识,明初实发粮食没有折奉还行,后期基础工资真的很寒碜。</p>
皇帝们对太医头头们比较荣宠,想了个办法,帮他们在文官系统内挂了虚职,领正四品的俸禄。</p>
那个著名医死两个皇帝却没事的刘文泰就是这种情况,兼了正四品的右通政,实际干的还是太医院的活。</p>
但关键是,底层的医士没有工资。</p>
我们现在读研都有小笔钱,规培医工资看情况,有多有少。</p>
朱棣考虑到了这一层,永乐时始比照天文生例给月粮,有家的月支米五斗(260rb),无家的三斗(156rb)。</p>
就……聊胜于无吧。</p>
这些人背井离乡来到首都,还得自己租房,活得很苦,正统六年,太医院缺员160多,要求补员,来的人也十无一一。】</p>
这一段内容……</p>
大家觉得开始劲爆了。</p>
“这个刘文泰,医死了两个皇帝……还没有被处罚,难道是……”</p>
皇子们对视一眼,各种阴森诡谲的宫廷之变,已经尽在他们脑中了。</p>
朱棡无语道:“也许一切没有这么复杂。也许这个太医,已经是当时最好的太医了。”</p>
皇子们:“……”</p>
一时之间门,倒不知道后代是死于宫廷谋杀更可怜,还是死于太/祖成祖工资太少太医很菜更可怜了。</p>
【三、治疗方案保守。</p>
这件事,基本上每个朝代都差不多,不管有没有规定医死了要处罚要追责要偿命,这帮皇帝们都喜欢医闹。</p>
所以,御医治病都偏向保守,不敢乱来。</p>
四、捐纳制度</p>
由于国家财政紧张,成化年间门开启了不正当的捐纳制度,花点钱就能当太医。</p>
不正之风盛行,太医们不想着钻研,就想着钻营。刘文泰被史书明文记载行贿,其他没被记载的谁又知道呢?</p>
到了嘉靖年间门,再多花点钱,还能升职。</p>
这就要命了,本来就可怜的底层医士幸幸苦苦考试考上来,辛辛苦苦九年学医熬资历,却被你花点钱就爬到头顶上。</p>
他们不跑路,谁跑路?】</p>
朱元璋一听,暴怒了。</p>
“什么捐纳,不就是买官卖官吗?这成化,听着在正德之前吧,那时候的明朝,不只是明朝中期吗,怎么就到了这地步了?!你就是多抄几个贪官的家,这不也就补贴回来了吗?卖那医士的官,能得几个文?!”</p>
【讲完了明庭内部的问题,就得讲讲外部了。</p>
我们找工作时,会觉得大厂名声大,就算苦点累点007点,当牛做马也想去,大不了就当新手培训营,练一段时间门,出来我还是好汉。</p>
要么觉得,虽然某大学不是211,985,但位于北京上海,地段好,出来找工作就业方便,哪怕生活成本高,学校招牌有点弱,还是想去。</p>
总之,我们必须承认,御医这块招牌,还有官方体制内人脉这件事,都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为什么这些名医毅然决然的舍弃了明朝政府呢?】</p>
听到了这里。</p>
老朱心底,咯噔了一下。</p>
没想到,竟被朱橚那龟儿给说中了,所谓北京大学,竟真的只是北京的一所国子监,他们在每个城市,都设置了国子监?</p>
那这211,985,听上去,竟有些令人害怕。</p>
仿佛这些国子监,竟分了三六九等。</p>
那这样想来,一个城市里,恐怕还不止一所国子监吧?</p>
老朱:“……”</p>
他回想自己刚才说的,未来文风不兴,蓦然尴尬了起来。</p>
这时候,还有朱橚的声音:“爹,果然——”</p>
老朱立刻喝了口茶,果断咳嗽了起来。</p>
“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p>
他机智地咳过了这尴尬的时候,光幕开始继续了:</p>
【Up在这里郑重和大家科普一个概念——儒医。</p>
中医很特殊,它很难学,需要博览群书,了解各类草药和古方的性质,互相辩证,再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对医生的知识素养有很高的要求。</p>
儒所宣扬的仁的理念与医者提倡的济世救人、医者仁心理念有着天然的契合。</p>
医者需要阅读很多书,又想要为医德找理论依据,自然会接触到儒。</p>
反过来,儒者若是想要在当官以外找个新赛道,常见的着眼点总是医。</p>
宋时,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北宋士大夫最高阶层,不断的提倡“不为良相,则为良医”。</p>
吸引了更多的儒生投入医疗事业,从此,儒医的概念就在我国中医发展的篇章下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记。</p>
最为关键的,还是宋元之际,由于科举的停置,弃儒从医,或医儒兼习成为不少世人应对时势的不得已之法。</p>
特别是江浙地区,家族为了应对朝代的更替,选择把自己的其中一房分出去学医,这是一种家族内部分工,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脱离整个氏族。</p>
我们讨论时,不能剥离掉这些医生身上的儒属性。】.w.请牢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