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末学徐行”</p>
“想入味经书院求学,还望前辈允之。”</p>
一入耳房,徐行亦不怯场,绉绉的说了这么一番话。</p>
读书人都有脉,比如在什么私塾发蒙,读了什么经书,哪本经书是治经,于哪一年县试、府试、院试中科举,有没有中榜,是否有功名在身,被哪位先生教授过。</p>
这些都是入书院必问的问题,环环相扣。</p>
士人的圈子都很小,尤其是同乡。</p>
稍大一点地方,有资格教授私塾的先生,大抵都是秀才出身。而一个秀才,一个县里也才一百多人。有的县教不行,可能连一百个秀才都不会有。</p>
至于往上的举人、进士那就更少了。</p>
同乡的,没见过,也听过。</p>
这些东西乱编的话,一者徐行不会,二者容易出纰漏。</p>
但他也怕王教习一上来就问他师承脉络,所以他一上来直接开门见山,下意识让王教习忽视问他师承的事。</p>
毕竟学问不会无源而来。</p>
师承脉络的事,很少人作伪,只是入书院就读填名册的必备环节。</p>
王教习如徐行所料,在心理暗示下,下意识忽略了这方面的问题,他打量了徐行一眼,斟酌了一番用词,“可有功名在身?没有的话,唔,这是一些格致学、算学的试题,你答一下。”</p>
若有功名傍身,徐行开场白就不是刚才那一番话了。</p>
只要递交了证明身份的牒后,就能直接入住书院求学。</p>
其外,徐行虽穿着长衫,可这不是秀才的襕衫,也没有在腰间系绅带。仅从衣着打扮上来看,徐行就不像是个有功名的士子。</p>
但询问有无功名是惯例,王教习也不差说这几句话的时间。</p>
“无功名在身。”</p>
徐行对王教习恭敬行礼,并双手接过了王教习递来的试卷。</p>
所谓格致学,即物理、化学知识。</p>
格致,格物致知,意为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p>
近代亦是将基础科学称为格致学。</p>
算科、格致学的试题并不难为,大抵相当于后世初中、高中的程度,其中有两三道题目涉及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p>
徐行犹豫了一会,还是依次答了。</p>
虽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p>
但要是他表现不好,入不了味经书院,轮到他的可就是必死之劫。</p>
味经书院可不是这般好进的。</p>
仅有一些实学知识,又不突出,书院收不收他还是两可之间。</p>
“善!”</p>
“实学知识很扎实。”</p>
王教习先是匆匆一览,见徐行将试卷填满,他心里就有些不大高兴。毕竟书院能将这份考卷试题都能解答的人,屈指可数。</p>
不过在等他仔细览阅之后,他的眼睛就越来越亮,不禁对徐行赞赏了一句。</p>
这份答卷居然全对!</p>
“这是几道四书题,你做一下破题就行,不必写八股了。”</p>
王教习收敛了一下心神,随手写了几道截答题,让徐行以八股格式去解。</p>
八股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p>
破题只是第一股,也是最重要的一股。</p>
类似于议论的第一段。</p>
“还望教习见谅”</p>
“徐行贫苦出身,侥幸学得一些实学知识已是费尽心力,至于四书五经,徐行从未涉过,一窍不通。”</p>
徐行起身,掀起长衫下摆,对王教习深深一拜。</p>
事实上,他对四书五经并非是一窍不通。</p>
只是论及依照儒经写破题、做八股,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p>
与其瞒着王教习,还不如趁早和盘托出,给王教习留一个好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