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文人书屋网 > 明朝大丈夫 > 第四十四章 刘瑾

第四十四章 刘瑾

赵芊柔瞪了兰英一眼,暗暗责怪她口无遮拦,反倒让相公生了些怨气。</p>

“你我二人刚刚大婚,妾身有些隐忧也是自然。话说回来,你那夜子时还未回府,事先也没跟妾身打声招呼,不觉得有失妥当?”</p>

陆文景语塞,暗道老婆大人脑子转得挺快啊,这皮球滚来滚去,还是转到了自己脚下。</p>

“也是,那晚都怪我没好好跟你说清楚。既然是一场误会,咱们就此打住可好?”</p>

赵芊柔和兰英都点点头,这事总算翻篇,陆文景深深舒了口气,暗想:</p>

“真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圣人诚不我欺。”</p>

又面带尬笑,向杨慎和崔铣拱手:</p>

“让用修兄和崔大人见笑了。”</p>

杨慎笑道:“不碍事,陆夫人也是担心你。”</p>

崔铣附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那婆娘有过之而不及啊。”</p>

陆文景适时道:</p>

“时候不早,陆某和内人也该回府了。”</p>

“与怀真兄一番长谈,真让我茅塞顿开。”杨慎由衷道,“请怀真兄放心,那件事我一定办好。”</p>

陆文景点点头,“那就有劳两位仁兄了。”</p>

“哪里哪里,都是一条船上的人,帮你们陆家,就等于帮朝廷,帮我们自己。”崔铣笑着说。</p>

“崔大人说得真好,你这个朋友我是交定了,改日北上之时,我三人再聚。”</p>

“崔某托你吉言了。”</p>

陆文景等人说笑着出了茶室,只留下女琴师在琴台之后有些落寞地抱起了长琴,口中还念着那句诗:</p>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p>

出了集贤轩后,杨慎和崔铣目送陆文景等人走远,便朝着国子监的方向而去,打算先见一面监丞再说。</p>

“崔兄,那个陆夫人是不是有些眼熟呢?她那神态,很像一个人,我这会儿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p>

“没什么印象...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陆夫人不是寻常女子。”</p>

......</p>

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在宫外的私宅位于午门外不远处,府邸的门面虽然毫不张扬,但内里却极尽奢华,堪比皇亲国戚。</p>

本来依照太祖遗训,内廷的太监是绝对不可能在宫外拥有私产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再加上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不加追究了。</p>

平时刘瑾不会轻易出宫,一般在国事上有了疑难,例如内阁的奏疏如何批复,圣上的龙旨如何草拟,才会约他的几个幕僚在刘府商议。</p>

这会儿,已经快到子时,刘瑾的书房之中还是灯火通明。</p>

“老爷,增陕西等西部省份科考录取名额的文书已经拟好了。”</p>

一儒生打扮的瘦高男子恭敬地把刚刚写好的文书双手递到刘瑾的面前,这人名叫张文冕,华亭人氏,在县学中因为滋事被黜,百般落魄时上京投靠到权贵府中做幕僚,无意中被刘瑾看中,要到了刘府侍奉。</p>

刘瑾接过文书,仔细查看了每一个字,才满意地点点头。</p>

“有文冕在,咱家省心多了。”</p>

张文冕暗暗松了口气,“奴才一介庸才而已,有老爷的栽培,才有今天的富贵,只要奴才能帮得上忙的,一定肝脑涂地,在所不辞。”</p>

这番话刘瑾听着倒也舒心,一边收了文书,一边笑道:</p>

“你还算有自知之明。”</p>

“...奴才有些担心老爷,这圣旨一下,恐怕那些个出身江浙的大人们恐有不满...”</p>

刘瑾冷哼一声:</p>

“他们不满,咱家有的是办法惩治!不就是多增了些陕边省份的名额而已,都是我大明才子,有何不同?他江南确实了得,尤其是余姚一带,京师为官者甚众,这帮人恃才桀骜,没有半点上下尊卑,尤其是那帮言官,敢当着咱家的面数落内廷的不是,甚至遭了廷杖后,反倒以此为荣,真是没有廉耻!”</p>

张文冕额头冒汗,慌忙附和:</p>

“老爷说的是,这么一来,朝廷多了些陕西和山西的官员,而且全是老爷的门生,就没人敢放肆了。”</p>

刘瑾闭上眼睛养神,轻轻叹了口气:</p>

“要不是咱家年轻时,没机会进内书堂好好读书,这会儿哪用得着你呢?”</p>

刘瑾这话倒是出自肺腑,他本来姓谈,自幼出生市井,家境贫寒,根本没机会入得私塾,后被一个刘姓的太监收养,净身后入了宫中。</p>

在宫里的头三十年,刘瑾并不太受待见,而且命还不太好,始终不得重用。</p>

推荐阅读: 妃撩不可:污王滚下榻 鱼人王之怒 神悯 十周年之最后的问候 华聘 漫漫婚路 穿越秦国一小兵 万里西风独自凉 宠妃难为 带上外挂来修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