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沈文玉……</p>
“你说的可是沈万三的那个族人?”朱元璋问道。</p>
沈万三在后世是死于洪武大帝之手,但现实中,人家是在大明还没建立时就已病逝。</p>
如今沈家掌权的人,是沈万三的儿子辈了。</p>
“是。他如今暂管着沈家在应天府的买卖,才二十余岁,是个青年才俊。”朱英对沈文玉印象很是不错,忍不住称赞了几句。</p>
朱元璋知道这个沈文玉是在大孙子还是朱家铺子少东家时与孙子成为朋友的,当时在外人看来,还觉得沈文玉这个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竟然会对一个小小乡绅家的人态度这样好,与地位不匹配的人结交。</p>
由此可见,当时朱英在其他大商人眼里,那是什么都不是。</p>
沈文玉能在那时候就慧眼识英雄,起码不是个眼瞎之辈。</p>
朱元璋这人护短,也喜欢爱屋及乌,对沈文玉的印象的确是不错。</p>
“沈家倒的确不错。”老朱点点头,道。</p>
“既是如此,让沈家来挑头,也的确省时省力。”</p>
苏之沈氏,这可是能被列为大明首富的人家。</p>
大明虽是重农抑商,但也不是生硬的去抑制。</p>
如沈家这样得过表彰的大商,大明历史上也并不少见。</p>
见老朱并不反对,朱英又顺杆爬道:“爷爷,您就不问,孙儿第一步想做什么?”</p>
“你想做什么?”朱元璋沉吟片刻后,忽然说道:“海上贸易?”</p>
“您是如何猜到的?”朱英没说对还是不对,问道。</p>
“过去十年,你不是一直都对海外贸易感兴趣?其实你真正感兴趣的,是来自海外的作物?”</p>
要说朱元璋不心动,那是假的。</p>
过去只是放任,没抱希望。</p>
可当土豆真出现在了眼前,并且展露出了高产的一面后,朱元璋就会想,在海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更高产的作物?</p>
朱英点头道:“正是,海外贸易过去都是民不举官不究,但大明官方却从未长途出海过。”</p>
那要等太监郑和出海,才算是第一次正式对海外的探索了。</p>
既然知道海外有着那么多好东西,海外贸易有着那么多好处,又何必非要等到以后?</p>
大明官方暂时没有银子组建海上船队,但一直以来偷偷出海的大商人们有这个实力啊!</p>
单独的一两家或许没有,但将几家的力量,加上官方的力量,联合在一起呢?</p>
出海,在目前为止,对朝廷,对商人来说,都是利大于弊。</p>
“出海……”朱元璋背着手,在殿内来回走动了一圈后,对朱英说道:“英儿,你先仔细说说你的计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