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的实践说明,父母平等地对待孩子,允许孩子争辩,孩子往往会讲出一通令父母受益的道理来。
某市科技协会副主席,一直希望儿子当个三好生,可儿子读到小学二年级还是没当上。当儿子取回成绩报告单交给她时,她一看成绩很好,老师评语也不错,就是上课做小动作的缺点老不改,于是很生气,数落了儿子一通,指责他有缺点不改。儿子听了坐在沙发上哭起来。
过了一会儿,儿子让奶奶送本书给妈妈看,书中讲有两个小组参加竞赛,预赛时甲组有位同学出了差错,于是大家就批评他,那位同学很紧张,决赛仍然出错,甲组因此失利;乙组预赛时也有位同学出了差错,可大家都鼓励他,结果决赛时那位同学再也没有出错,乙组赢得了竞赛的胜利。
妈妈看完这本书,心中不免吃惊:儿子长大了,这不是在教育我该怎么做嘛于是,她来到儿子身旁问儿子还有什么话要说,儿子说了一句:“我们班里的三好学生,他们的父母都是五好家长。”做妈的听懂了,从此关心代替指责,身教重于言教。等儿子上到三年级时捧回了三好生奖状。
明智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给孩子争辩的权利,认真地倾听孩子的申辩。
从孩子的争辩中,做父母的可以了解其发生某种错误行为的背景、条件以及心理动机等,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如果孩子的申辩是对的,家长就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的申辩是错误的,家长也应该摆事实
,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孩子心悦诚服。
让孩子争辩,也就为做父母的树了面镜子,父母通过听取子女的争辩检验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说的是否在理,发现不妥之处可以及时调整。
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反抗期,能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孩子,将来会比较自信,也富有创造力。孩子与父母争辩,在成长历程中至少有两点益处。
心理学家认为,促成孩子和父母争辩的直接原因,是他们语言能力的进步和参与意识的觉醒。在争论时,孩子必须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选择并运用学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试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欲望、观点,挑战父母,这将大大刺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通过争辩,孩子可以学到争论、辩论的逻辑技巧,这对孩子日后思维的发展是有利的。
心理学家还认为,争执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和独立。在争辩中,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应该怎样表达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争执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悟,正在尝试着走自己的路。孩子在与父母争辩后发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辩论的胜利,无疑使孩子获得一种快感和成就感,既让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允许孩子争辩,可以培养孩子的抗争能力,有利于在前进的道路上,树立起敢于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
因此,明智的父母通常不把自己的意志简单地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尊重孩子争辩的权利,为孩子的争辩创造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