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你想吃什么呢”
“嗯,让我想想。我想要一个汉堡,一杯果汁,再要一个鸡腿。”
“好的。看,前面不远处就有一个汉堡店,我们过会儿去那里买。”
“好的。谢谢妈妈。”
在很多西方国家的父母看来,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权利,有自己的尊严,作为父母,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听听孩子的意见,站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与孩子对话。
那么,中国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呢关键在于父母要放低姿态,放下家长的架子,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对话。给孩子平等的对话机会,你说的话孩子才能听到心里去。
2.蹲下来与孩子说话
一位访澳归来的老教师,谈到赴澳见闻时说:
澳大利亚的家长蹲着和孩子说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是在朋友家。一个周末,我请一对青年夫妇和孩子来吃晚饭,当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吃饱了,要下地去玩时,这位家长蹲下来对小孩子说话。当时,我感到很惊讶,以为是这位妈妈特有的教育方式而未再多问。又一个周末,当学校的一位秘书逑蒂请我去共度两天周末时,我又一次见到这动人的情景。
逑
蒂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当大家一同去超级市场时,4岁的儿子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了。逑蒂在车门口蹲下,两只手握住儿子双手,脸对脸地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罗艾姆,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对吗”罗艾姆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下了。
第二天上午,大家和孩子们去公园玩,罗艾姆和姐姐跑跑跳跳,到湖边去看戏水的鸭群时,不小心绊了一跤,眼泪在他的大眼睛里滚动着,马上要流出来了。这时,逑蒂又很自然地蹲下来,亲切地对儿子说:“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是不是你是个大男孩儿,绊一下没关系的,对吗”这时,我也学着在一旁蹲下来,面对着罗艾姆说:“是的,你是个大男孩了,对吗”孩子一下子就收住眼泪,自豪地玩去了。
这时,我禁不住同逑蒂谈起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她说:“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同我们说话的。我们认为,孩子也是人,也是独立的人,只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我们就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
人与人之间经常需要进行感情上、思想上的平等交流,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即使是刚刚学步的孩子,也都有这种渴求。要做到平等地和孩子交谈,家长首先就要抛弃那种居高临下与孩子谈话的姿态,弯下腰,蹲下身子来。
一个3岁的小女孩很愿意与隔壁的叔叔交朋友,心里话都愿意跟他讲,而不愿与自己的父亲讲,原因在于,这位叔叔跟她讲话时是蹲着的,与她一样高,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对方的尊重,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而爸爸跟她讲话时,是居高临下的,无论站着、坐着都比她高。
如果家长总是站着面对孩子,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不能沟通的距离。家长与孩子谈话时总是居高临下,孩子就会有一种压迫感,有心里话就不愿意跟家长说。家长如果能“屈尊”蹲下来,与孩子处在同一视平线上,不仅一下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而且使孩子体验到被重视的感觉,心里话又怎能不愿意向家长倾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