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文人书屋网 > 大明神探1546 > 第219章 一心会末位激励制度

第219章 一心会末位激励制度

第219章 一心会末位激励制度

翰林院。

海玥放下油卷酥,捧起茶汤品了一口,汤汁清冽,浮着两三叶嫩芽,滋味相当不错。

不得不说,翰林院的俸禄虽然很低,但生活待遇还是不错的。

每日提供的茶水点心,都是御膳房送来,同时文房四宝也由内廷供应,不少清贫的翰林甚至会取了,去棋盘街的集市卖,上面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连这都不允许,那清贫的士子真要饿死了。

相比起林大钦和李启东刚刚入职,还有些不好意思,海玥则毫不客气。

这死工资都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还不能享受享受各种福利待遇?

“此茶须得配着椒盐烧饼,方显其味——就像咱们翰林拟诏,既要清雅,也少不得几分刚劲!”

“哈哈,明威兄所言极是!”

其余的翰林显然也是这般认为的,大伙儿凑到一起,讨论哪种茶水需要配哪款点心,顿觉其乐融融。

尤其是不少庶吉士,更是有意围了过来。

每一届科举二甲的前二十名,都能参与馆选考试,成功者可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再通过努力留下转正。

在外人看来,他们荣耀至极,其实地位更加尴尬。

相比起已经授了编撰和编修的一甲,庶吉士得先在翰林院内表现,拿到官职,才算是真正安定下来,论资排辈都要慢一步,苦熬的日子得更长。

偏偏这个翰林储相的资历,是谁都不愿意放弃的,所以聊着聊着,有人突然就道:“诸位可听说了,今日早朝,张阁老再上书,言吏部当推补守令,令京官外放任职……”

“听说了!”“翰林院不会也被影响吧?”“不至于……”

此言一出,屋内顿时安静下来,众人的表情颇为复杂。

新科进士除了入翰林院外,基本是分派六部、大理寺、都察院等衙司观政,学习公文处理,参与部门实务。

其中表现优异者,可以直接留任京师为官,剩下来的就是外放去地方州县当官。

事实上,对于入仕就是想捞钱的人来说,地方上各种灰色收入,能是朝廷俸禄的数十倍,与其过这苦哈哈的日子,倒不如去州县当个县太爷,威风八面。

但一来,县太爷也不是那么好当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尤其是关键州县的要职肥缺,根本轮不到新晋之辈。

况且外放出去容易,想要回来就千难万难了。

古代历朝,基本都是内重外轻的政治格局,以京师为核心向周边辐射,由此也形成了重京官而轻地方官的习惯,但明朝的这个风气,实在是太严重了。

地方官的地位很低,不受重视,升迁来去都是在州县上打转,最多升到省级的三司衙门,之前的广东按察使周宣就是如此,且是极为广泛的例子。

发现哪怕好好当官,依旧升不上去,除了极少数能维持道德水准的官员外,大部分人就开始飞速堕落,盘剥地方,至少也是懒政惰政,不理世事。

偏偏地方官又是各项政令落地的最直接实施者,所以之前张璁、桂萼等人推行新政时,马上意识到这样不行,得保证那些政治卓越和赞誉度高的地方官,有上升的渠道,这些人才会拥护政令的实施。

于是乎,他们开始对京官动刀。

“非历州县者,不得任科道;部属非历州郡者,不得升列卿;凡京官自五品以下有未外历者,许吏部亦量推补守令,以习知民事。”

说直接些,就是不干事的滚出京师,把官位给那些地方上的好官腾出来。

如今的庶吉士们,讨论的就是这件事。

这项政策的推行困难重重,不知得罪了多少官僚士大夫,但如今风气算是吹到翰林院了。

哪怕不敢明面上反对内阁首辅,不少人也唉声叹气,眉宇间愤愤难平。

好不容易苦熬了三年日子,下一步就要上岸了,这个时候让他们外出为官,不是前功尽弃么?

‘早该如此了!’

海玥心里面其实很赞同这项制度。

明朝官员的升迁制度确实大有问题,可以直接在中枢一路往上升,从考中进士开始,苦熬个十几年,就有机会从庶吉士到翰林编修到侍讲再到六部重臣,最后晋升内阁辅臣。

如此导致的弊端是极其严重的,中枢多是夸夸其谈之辈,还堵住了有才之士上升的渠道,国家能好才怪。

所以无论是张璁的新政,还是后面张居正的考成法,都是要治一治这批当官的,唯有如此,国策才能推行得下去。来日若能执掌朝堂,肯定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行这项政策,但现在嘴上却未发表任何意见。

由于有一心会的加持,海玥的身份地位很高,不少人有意无意间巴结着,可他自己得清醒,论资历自己完全是后辈,这种敏感的话题轮不到发言。

推荐阅读: 全民大航海,我开局一条幽灵船 玄幻:长生神子,何须妹骨证道! 万法诡道,我为灵尊 莫名其妙去修仙 献祭:开局获得鸿蒙圣体 绝对命运游戏 人间有剑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传说时代 仙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