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称帝!
镐都城头,白、梁、王三家家主率关中豪族跪迎大周汉王、丞相郑均。
踏过城门,郑均身后铁骑如潮,龙渊刀未出鞘,却已震慑全城,无人敢直视郑均。
入城后,郑均减免关中三年赋税,释放被强征的兵卒归农。
整编镇西军,愿留者编入新军‘神策军’,归魏权统辖,愿去者发放路费,各自归乡。
自关中为首的豪族投诚,晋王、秦王尽死,关中再无抵抗之力,关中易主自然顺利异常,凡归顺者既往不咎,顽抗者诛族绝嗣。
对于关中诸事宜,郑均几乎不用过多处理,在占领镐都,任用独孤景暂时坐镇镐都、徐世茂率军北伐肃州之后,郑均便下诏回京,准备诸登基事宜。
至于陇州之事,郑均依旧嘱托赵炜的赵氏家族暂为镇守,警惕凉州、西域。
毕竟关中出了这么大的事儿,郑均也需要警惕极西之地的地上佛国是否会趁此东进,而凉州的那位凉州牧又有什么想法。
总而言之,在这几日之中,郑均已然从镐都,回到了神京。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伴随着季节的更替,神京城中,暗流涌动。
八月末,是夜。
“朕以幼冲,嗣承大统。然国步维艰……朕深居九重,未能戡乱,实愧对列祖之灵、万民之望……丞相郑均,天授英武,德合乾坤……朕效古先贤行禅让,即日去帝号,逊位于郑均……”
太子东宫府中,生无可恋的景隆皇帝正在撰写禅让诏书,表情幽怨不已。
虽然他早就知道,自己是个傀儡皇帝的身份,也清楚自己迟早要撰写这退位诏书。
但按照历史上的种种案例来说,那些皇帝最起码是享受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皇帝生涯,运气好的甚至能死在皇帝任上,不必成为所谓的亡国之君。
但他没想到的是……
怎么这么快啊?
从自己登基称帝,到退位禅让,一共才一年多一点,不到两年的时间。
这么短的时间,郑均便已经成功征讨了秦王、赵王和晋王三位皇叔,打下了大大的疆域。
这让景隆皇帝感觉有一种淡淡的失落和埋怨。
他埋怨,埋怨自己的皇叔为什么如此不经打,只给了自己一年多的皇位享乐时间。
至于埋怨郑均……
这是他万万都不敢的事情。
而在景隆皇帝面前,户部尚书刘虎则是笑眯眯地望着景隆皇帝,见景隆皇帝写好了一份退位诏书之后,当即上前指正错误,十分有耐心的张口道:“丞相上合天意,你这诏书不够真挚,况且于退位诏书之中,当标注丞相位‘汉王’,如此方显新朝雅政……”
景隆皇帝闻言,不由得叹了口气,继续重写了起来。
而在神京左右,军队正在换防,一切的不妥正在修缮。
将士们征战数年,金钱、布匹、丹药正在一一发放,此乃额外加赏,毕竟郑均将要称帝,一切都不同的。
而神京城的百姓们,也自然能够敏锐的察觉到左右的情况,不由还感叹万千:“自神武皇帝驾崩之后,我神京再也没有迎来一位正经天子,如今汉王将要登基,我神京子民,终于能够仰慕天家威仪了。”
城中大小官员,俱是如此。
无论是哪里来的降将、降臣,还是自发征召的民间小吏,都感慨万千,而圜丘坛中,礼部的大小官员也正在忙碌着各种工作。
丞相府麾下幕僚审安负责主要礼仪工作,萧毅、元恭作为副手进行负责。
审安,乃是神京城中随周桐打开城门的通窍境官员之一,在前朝担任礼部左侍郎一职,如今新朝开国,懂得礼法的他自然亦是被调来处理登基仪式
而萧毅、元恭二人,前者乃是随郑均自博州起家的军官之一,经年厮杀之后,也是成就外罡三重的武者,据说与南方大梁王朝的皇族萧氏有故,乃是族人之一。
而元恭亦是神京献降者之一,只不过区别在于他是外罡的献降者,乃是北戎前朝皇族之人,为拓跋氏,入了中原之后,从小学习礼仪,简直是比中原人更像是中原人,如今担任主客司郎中,负责藩属国朝贡事务。
而郑均麾下礼部之人不多,便也让他来负责一番。
“一切准备如何?”
审安站在附近,望向萧、元二人,当即问道:“一切可都准备妥当?”
“乐人皆已备齐,一切都安置妥当,依仗队都尽数布置完毕。”
萧毅张口说着,同时也感慨万千:“开国诸多事宜,真是繁琐至极,我等武者不眠不休的忙活十数日,这才处理结束,真让人瞠目结舌。”
说罢,还不等审安、元恭张口说些什么,便听到萧毅继续感叹:“六年前,我自长阳郡为都头,丞相征讨长阳郡,我便率众归顺,彼时只想求个富贵,让南方的家族能正眼瞧我,却未曾想如今关中归附,丞相亦是开国在即,往昔一切,真是恍若隔世。”
一旁的元恭也点头附和:“只望丞相登基后,多发兵卒,能够一统天下,北胡、南越、西域皆定,也好叫我等为子孙后辈挣个爵位。”
而听到了这几句话,审安也轻轻一笑,甚至对着萧毅打趣道:“待定下江南,萧郎君怕是要被丞相启用,也能扬眉吐气了。”
而听到了审安的话语,萧毅也是心情愉悦,不自觉轻哼了起来。
“……”
皇宫内殿,烛火摇曳,沉香氤氲。
郑均立于鎏金铜镜前,衮冕十二章纹的玄色龙袍垂落身侧,蔡安筠手捧十二旒冕冠,指尖轻抚玉珠流苏,低声道:“陛下今日之后,便是天下共主了。”
蔡安筠眸光潋滟,目光灼灼,兴致高昂。
她虽是早早便知晓自家夫君能够成大事,但未曾想竟然仅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夫君便已是登基称帝,成为这天下的共主。
李昭婉执起玉带,纤指绕过郑均腰间,将金镶墨玉的带钩扣紧,脸色有些勉强,不知是喜是悲,最后只是微微叹息道:“昔年今州之时,我从未曾想过。这身衮冕会由我替你系上……”
作为韩王嫡女,李氏血脉。
郑均称帝的消息,自然是让她有些五味杂陈、有喜有悲。
而郑均挑眉,也未曾回答答,杨潇已托着云龙纹赤舄跪地,为他套上靴履,同时暗自看向李昭婉,不希望自己这位闺中密友做出什么不妥的事情。
卢清仪自屏风后转出,臂间搭着山河社稷纹的蔽膝,指尖掠过郑均肩头并不存在的尘埃,温声道:“陛下天威所至,以汉代周,合乎天理。”
说罢,她便同样为郑均操持着服饰。
而郑均本人,则是沉思这段称帝旅途。
说实话,有些急了。
自己崛起的时间太短,手中几乎全是降人、降将,没有自己人。
如今统御广袤土地,根本就没有称心如意的臣子,中枢六部、各郡县的郡守县令,皆是要从降臣之中选择,从世家大族内挑选。
按照正常王朝的惯性来说,这一点是很不好的。
不过对于郑均而言倒是无所谓,称帝便称帝,没什么可说。
自己已是元丹武圣,最次也还有四百多年可活,这广袤的时间里,可以慢慢来培育自己的臣子,将这些降人降将所替换掉。
而后宫之中,自己的四位妃嫔,自然是以蔡安筠为皇后,执掌后宫。
其余三位,皆为贵妃。
毕竟也都出身不俗,来日或许还要有什么见面余地,自然要留些面子。
在郑均的思绪之中,一切都准备结束。
吉时已到。
“该登基了。”
皇城之外,撵驾早已妥当,宫人、宦官等候左右,见郑均从殿中出来,尽数俯首。
郑均登上御撵,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自皇城出发,朝南郊圜丘而去。
……
九月始,寅时。
一切置办妥当,郑均的亲信部队沧刀军、骁果军将士已然驻扎在附近,总数已过十万,杀气腾腾、气势斐然。
直隶各郡以及神京百姓,纷纷赶来围观,十分好奇。
毕竟这等开国之事,几百年才能遇见一遭,自然会让百姓们感到好奇与欣喜。
而在祭坛之上,礼部的官员已经准备好了祭品,准备祭祀天地。
永昌皇帝、景隆皇帝登基之时,都有这样的操作,只不过他们祭祀的是周家的历代先祖,大周开国皇帝神武皇帝。
而对于如今的新帝而言,所祭拜的只有天地以及郑氏先祖。
至于祭祀开国皇帝?
郑均本人,便是新的开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