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写一本憋屈沉重现实的传统文学作品,文学界库库一顿夸,但小星星们看不下去,那就不叫有效产出。长期没有有效产出的结果是跑粉,端王和菊姐是两个很好的例子。
即便能拿到茅奖,那也是低效产出,毕竟在当前阶段,方星河最重要的核心资产是青少年粉丝,尤其是日妃韩婢东南亚小老婆,她们肯定对华夏的现实主义作品不感冒。
所以,写一本能够中和掉《苍夜雪》的痛的青春文学作品,是当前的最优解。
给她们点甜头尝尝,然后下一本就又可以继续虐了……妈的我可真畜生。
至于青春文学的缺点,其实可以通过写作手法来规避。
比如,搞一本写尽青春遗憾的群像文,做到真实热烈飞扬,最后留足韵味,成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逼格也不会差。
这对文字和情节的要求很高,但是恰巧,方星河都不缺。
并且,其实就本心而言,方星河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把十三鹰写在一本青春回忆录中。
接触的时间虽然不久,可是这帮货的二逼、真挚、冲动、快乐,让他体会到了难得的鲜活,将他长期卧床自然滋生的沉沉死气冲刷一空。
写他们,也是方星河自己重走青春路。
至于青春群像的受众,更不用担心。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之前的部分文章对他们略有勾勒,读者反响热烈,暴富多余掏裆房大胆卢婷婷都有不少人喜欢,真正全面细致的写出来之后,肯定有大卖基础。
如果销量能够冲击2000万,那对方星河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传奇路上至关重要的一步。
经过再三斟酌,方星河最终定好了框架:就写身边人,写青春群像。
风格上类似《那些年》,有明确的爱情线,但是因为男孩比女孩成熟得太晚而遗憾错过,没有车祸癌症等意外因素,只有各种现实。
现实就是父母的高压、学校的管制、朋友们的怂恿、男孩的迟钝好面子、女孩的敏感多虑……
隐藏在暗处的核心则是:青春的遗憾几乎是必然,不成熟的我碰到了自以为成熟的你,爱得纯真热烈,却脆弱得经不住一点风雨。
如果能以最诗意的语言将这场青春期最大的错位展现出来,《少年的我们》完全可以成为里程碑一样的经典。
所以方星河没有写自己,而是写了小方。
骄傲莽撞自负的野性狼崽子,而非现在的矛盾结合体。
作为青春文的主角,小方没那么帅,但是极有魅力,可这种魅力是脆弱的、单纯的、变幻莫测的。
在简单的环境中,他能摆平除了感情以外的一切事情,可是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男孩开始受到磋磨,尽管什么打击都磨不平他心中的棱角,可“失去”却始终如影随形。
从高中写到社会,从他的意气风发写到社会的毒打,结尾借鉴《那些年》,十年之后,女主角嫁为人妇,为所有人的青春画上一个句点。
从婚宴后的最后一场酒局里出来,小方独自走在江桥上,摇摇晃晃,唱着KTV里没唱完的最后半首歌,忽然一屁股坐在栏杆旁,哆哆嗦嗦的给自己点一支烟,深深埋下头。
一点火星忽明忽灭,摇摇欲坠。
……
故事就这么简单,写起来难度不大,是以,在1月中旬,初稿就已成熟。
2月中旬,在方星河出发之前,二版定稿。
由于实力的提升,也因为结构上的简单,《少年的我们》没有三稿了,这种完全不需要隐藏信息的简单结构,只要文字的张力足够,轻轻松松就能触动人心。
最大的证据就是掏裆——方星河给他看了初稿,没心没肺的小二逼浑浑噩噩了好几天,一想起来就唉声叹气的。
“你居然真看到心里去了?”
多余和暴富用怀疑的眼神看着他,掏裆大怒:“草!我他妈又不是智障!”
“哦哦,对,你不是。”
大家敷衍了两句,转头开始争抢初稿。
成了,方星河心想。
一本书如果能够让掏裆这种货色都心有触动,那么它的受众几乎就能涵盖10岁到25岁的80%人群。
剩下那些都是不识字的文盲和阅读障碍症患者,不可能更菜了。
于是方星河把书稿往时代文艺一扔,留下一句话:“4月1日,我生日那天,正式发售。”
然后就什么都不理会,悠哉悠哉去首都了。
艺考的时间到了,他决定拿到北电的导演系门票。
清北肯定是不去的,中文学院、新闻学院、经管学院,一个赛一个的恶心人。
方哥不是记仇的人,可是上回清北复交对他的指指点点,在日记里写得清清楚楚,他自己当然不在意,但是方粉们在意。
对,都是方粉小心眼儿。
相比之下,虽然北电的导演系也不咋地,可是这座庙小,方星河去了就是爹,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随意改造。
实在改造不了,咱还可以掀桌子,直接把锅碗瓢盆都给你砸喽,完全能保证自己不受气。
去了清北,不夹起尾巴做人,难道还和系里甚至院里冲突吗?
在2001年这会儿功夫,哪儿哪儿都有大堆臭狗屎,所以宁肯去个自己能掌控得了的地方当鸡头,也别跑别人家地盘上当凤尾。
与其被一顶顶大帽子压着不敢开骂,不如站外面骂个痛快,你方哥就是这么野。
不过这回没等到他开骂,随着他报考了北电导演系的消息传出来,又有一群老学究“痛心疾首”的开麦了。
巧得很,北大姓焦的、清华姓高的,都在逼逼叨之列。
居高临下的指责他“成绩那么好却急功近利”、“有上清北的能力却自甘堕落”、“能写好文章不等于能拍好电影”……
好家伙,方星河刚沉寂了一个多月,他们又迫不及待的送你方哥上热搜,属实是不蹭会死。
方星河倒是没觉得有什么,懒得搭理,不过京圈一听到“导演”两个字,都不用酝酿就直接高潮了。
“年轻人有心气是好事,谁还没有异想天开过呢?”
拿不到方星河版权的小钢炮又变了脸,在自家最擅长的领域端起了前辈嘴脸。
阳朔更夸张,笑得前仰后合的:“哎哟,我可太期待他的导演作品了,打今儿起,我可就盼着了,哈哈哈哈哈哈!”
各路媒体热泪盈眶:真不容易,终于又吃到方大爹的热度了!
方粉也开始躁动,兴奋的茫然的,期盼的担忧的,惊喜的反感的,理解的不理解的……
简简单单公开一个决定,世界又开始围着他转。
这就是明星中的明星,不应该在这个时代诞生的开路顶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