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庸这次的突发情况,恰好被刘封用来测试一下自家麾下士族豪强们的态度。
将土地租赁给失地平民以及灾民,是秦汉以来的惯例,同时也是刘封在江东执政的核心思路之一。
不论是吴郡、会稽北部所没收充公,财政赎买,豪族捐献的土地,都被刘封以平价租赁给聚拢的流民、原豪族佃户等百姓进行耕种。
毕竟土地不值钱,土地的产出才是土地值钱的根本。没有产出的土地一文不值,刘封又不是葛朗台,傻到捏着土地不舍得放出去。
这一次上庸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突发情况,主要还是因为庞统并没有深度参与江东的改革和理政,那时候他还在江陵读书。而许褚作为武人,他对这些也不太精通,更别提他太过靠近刘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政治信号,以他的政商必然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这是上庸的突发情况会发展到必须送达刘封面前决定的根源。
当刘封看见这一情况后,心里就有了计较,于是一场带着钓鱼性质的考核就出现了。
这一次考核的结果,无疑徐庶、陈泰最合刘封的心意,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意见是最可取的。
相反,最为滑头的孙权提出的赎买,才是刘封最青睐的方法。
之所以选择赎买,而不是租赁,还是因为上庸的特殊情况,以及采取行动的目的。
刘封要的是斩断申家和部曲之间的联系,仅仅靠租赁是做不到的,或者说时间会太长,稳定性不足等等缺点。而赎买则见效快,效果好。
况且上庸那里的田地并不算多好,也就是个中等偏下的水平,上庸的价值是前进基地,侧翼屏障,以及矿产冶炼工坊。
保住这些,牺牲一点田地的利益也是值得的。
孙权也必然是看见了这一点,猜到了几分刘封的心思,才会想出赎买的方法来。
至于钟毓、顾邵,虽然也很有能力,但局限于大族思维,眼里几乎没有底层。
虽然明知道很大概率会是这么个结果,但刘封还是有些失望。
看来把年轻一代带在自己身边潜移默化的想法,并不是万能的灵药,还需要有其他的手段辅助。
想到这里,刘封抽出一张纸,书写了一份新的诏令。
诏令中加钟毓、顾邵为赎买从事,前往上庸,配合庞统负责此事。同时又给庞统修书一封,让他务必将钟毓、顾邵二人派往一线任职,亲力亲为。
处理完这些事后,刘封又重新拿起了另一份军报。
这份军报已经打开,也看过好几次了。
军报乃是来自于青州,关二叔从荀攸之谋,以张飞为主将,拣选精锐五千人,自寿光往北绕道,沿着海岸疾行,由巨定以北过淄水,趁夜偷袭,竟一举拿下了守备空虚的利县。
利县在袁军战线的后方,是东北方向的遮蔽,一旦失守,张飞所部即可威胁乐安、博昌、西安、东安平、临淄等诸多县邑,将袁军后方搅成一团。
按照荀攸的策略,张飞在攻占利县之后,最好的策略是引而不发,做出威胁诸县的态势,却不能真的出兵。
因为张飞麾下毕竟只有五千精锐。
他的作用是威胁袁军侧后方,动摇袁军正面战场主力的军心。
一旦袁军主力退却,在平原地带很可能会形成溃散。即便袁军能够维持住军心,有效撤退,那在关羽的紧逼之下,很可能一退再退,守不住阵脚。
可张飞要是真的出击了,就算能拿下几座城,除了增加一点扰乱袁军军心的效果外,其他全是负面作用。
首先,他自己的兵力就会被分散,容易被各个击破。
其次,占领城市需要消耗兵力,从而丧失最后一点野战能力。
最后,对于北方袁军增援别说起到阻挡迟滞的效果了,恐怕就是独善其身都不可能。
故此,在出兵之前,荀攸反复强调拿下利县之后,务必谨守城池,只要坚持半个月,张飞就是此战首功。
不得不说,荀攸的策略当真是相当厉害,而且战略眼光一流,不贪不怂,一切以利益为上。
事实上荀攸建言之初,提议的是关平领军,而并非是张飞。
这不仅仅是因为张飞的性格,同时也是因为张飞的地位。
这种奇兵在有选择可能的前提下,一般是不应该让张飞这样的大将担任的。
曹仁、夏侯惇这些地位相当于关张的曹系亲族将领,他们担任的就往往是偏师统帅的职务,而奇兵主将的任务基本都是于禁,乐进、韩浩、史涣这些人的。更何况张飞的性格也容易冲动,而且资历又大,一旦上头,他身边谁能劝说得住?
实在是关二叔拗不过张三叔,这才换了张三叔出阵的。
结果,果如荀攸所料,出问题了。
倒不是张三叔真的一意孤行,实施上张飞在刚开始的时候还真就乖乖的执行了荀攸的建议,除了派出少量兵马出城征集粮食,充盈利县粮库外,并没有其他无端的举措。
可惜张飞恰好遇上了沮授。
袁绍那边也对青州战事十分忧虑,因为青州的僵局,使得他久久没法下定决心再开新的战线。他虽然极其厌恶曹操,刘备的联盟,但也怕打的越来越激烈,反而让两人之间的同盟愈发坚定了。
犹豫再三,袁绍干脆把沮授给派了出来。
沮授这一年来,一直在袁绍身边喋喋不休,劝说袁绍将青州兵马撤回黄河以北,然后休养生息,坐视曹刘反目。
在沮授和田丰看来,曹刘联盟似坚实脆,因为双方的实力差距太过不平衡了。而且曹操有求于刘备的地方太多,反哺刘备的地方却又太少。
除了一个朝廷的名义,其他几乎都是索取。
每年百万石的粮食供给,以沮授、田丰来看,刘备父子定然不能持久。
久而久之,间隙必生。
只有曹刘翻脸,袁绍的机会才会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