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爱骂圣人的太子
宁儿跟在殿下的身后,面带笑容。
东宫的班底,目前为止,真正意义上只有宁儿与舅爷两人,目前为止只有两人。
这又有什麽办法呢?
总不能在太极殿大喊共和,然后让群臣跟着我这个太子一起造反?
这显然不现实,会成人肥的。
更何况,应该也没人响应。
东宫的豆芽越长越好了,再看弟弟妹妹也已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李承乾盘算着现在东宫的生活质量,总不能一直吃拉面,看着仅有的厨具开始犯愁。
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尤其是弟弟妹妹正在长身体的阶段,营养膳食太重要。
这对自己也很重要。
东宫规矩第一条,就是按时吃饭,一餐不能落下。
宁儿道:「太子殿下,近来传闻魏王招揽了一群宾客,说起编撰地志。」
李承乾站在东宫殿前,看着正在午睡的弟弟妹妹,低声问道:「什麽地志?」
「说是括地志?」
李承乾淡淡回道:「地理?」
「地理?」宁儿蹙眉道:「该是这个意思。」
李承乾抚着额头,一个人走向后殿,对身后的宁儿道:「这个弟弟才思敏捷,不仅仅才学了得,现在开始编撰典籍了,光是这一点就比不上他,就论在听话懂事加上行事积极这些方面,他是真的要卷死孤。」
皇城。
高士廉从承天门走出,穿过繁忙的皇城,再走出朱雀门,眼前就是热闹喧哗的朱雀大街。
他沉声道:「不用扶着了。」
「喏。」两个仆从放开了手。
高士廉又从醉醺醺的神态恢复过来,就东宫那几碗酒水还不至于醉人。
仆从跟在这位许国公的身后,从朱雀大街走入一条小巷,又来到了一处宅院前。
院门正开着,高士廉迈步走入。
在这个院内坐着一个老人家,这位便是如今太医署的医官甄权。
见到许国公来了,他老人家手捧着一卷书,颔首道:「您来了。」
高士廉应声坐下,便问道:「派人去见过孙思邈了?」
甄权须发雪白,又道:「见过了,也说了现在长孙皇后的病情,那位孙神仙说香炉不至于加重病情,皇后的病来自心力。」
高士廉缓缓道:「她晨起时倒也还好,只不过就是一疲惫就会咳个不停。」
「香炉对寻常人来说并没有什麽,但对皇后来说会是病情加重的一个诱因,太子说得不错,以往是我们疏忽了。」
高士廉缓缓道:「孙神医什麽时候可以来长安?」
甄权道:「灞上的疟疾也快好了,说来孙神医也想要见一见这位太子。」
高士廉皱眉道:「就因为他发现了香炉的问题?」
甄权抚须摇头,笑着递上一只柿子就当是招待许国公,又道:「传闻东宫不喝生水,其实在很多年前,孙神医就劝导世人,让他们不要喝生水,很多疾病都是从生水中来的。」
「包括腹痛,畏寒,或者是现在疟疾,也不知道是不是太子也有行医的天分,孙神医很欣赏太子。」
高士廉忽然一笑,又迅速恢复了严肃的神情。
甄权又问道:「您今天去过东宫了?」
高士廉整了整衣袖端坐着点头。
「都说许国公看人很准,一眼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前程,执掌吏部担着朝中官吏调遣的重任。」甄权将手中的药经放在一旁,又问道:「那麽许国公认为太子殿下其人如何?」
高士廉忽然又是一笑,道:「要是放在以往,承乾会将东宫右率的位置交给赵节,是因为承乾觉得他姑姑的孩子,一定也是对李家忠心的,现在东宫那孩子转变想法了,他觉得赵节对东宫没有用只会徒添麻烦。」
甄权嘴里嚼着柿子道:「老朽牙口越来越不好了,现在也就只能吃一些柿子。」
高士廉道:「过几年老夫也会如你这般。」
每每说起太子,其实高士廉神色多少有些骄傲的。
李家的社稷,长孙家与高家的血脉关系,一两句话说不清楚。
是高士廉将长孙兄妹养大的,现在长孙无忌贵为赵国公,已不用再去想他。
可高士廉是亲眼看着她嫁给李世民,也是亲手将她交到李世民手中,成了现在的皇后。
皇宫,兴庆殿,午后的阳光很不错。
李世民坐在殿后正在用着饭食。
一旁的太监禀报导:「陛下,下朝时分太子是一个人离开太极殿的。」
李世民颔首道:「他身边就没跟着人?」
「回陛下,没有跟着其他人,上朝时太子是一个人来的,下朝时太子也是一个人走的。」
老太监又道:「魏王殿下上早朝时总会有三两朝臣陪伴在一旁,下了早朝就与一群大臣离开,有时候老奴看太子殿下,他总是独自一个人,孤零零的。」
李世民笑道:「承乾这孩子心气高。」
「陛下说的是,太子殿下是大唐最尊贵的少年人,心气自然是高的。」老太监继续道:「听说太子殿下与两位东宫的属官相处也并不好,在掌事女官的东宫起居注中写过,说是太子对于志宁,还有徐孝德一直都不满意。」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筷子,又拿起酒碗灌了一口酒水,道:「他不满意又如何?这两位东宫还是朕与舅父深思熟虑之后挑选的人物。」
老太监又回道:「太子一定会明白陛下的苦心。」
不多时,又一个太监走来,他低声道:「陛下,人都到了。」
李世民放下酒碗,站起身,整了整衣襟走入殿内。
此刻的殿内,站着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还有尉迟恭,段志玄,李道宗。
看着众人行礼,李世民拿起一份军报放在桌案上,「西边又传来了急报,吐谷浑蛮子袭扰边城。」
段志玄作揖道:「陛下,不能再等了,若等入夏再出兵,边城的粮食还未熟,就会被吐谷浑劫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