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人的想法是会变的
美国,宾州,费城。
熟悉西大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里既是宾州最大的城市,曾经还是西大的首都。举世闻名的《独立宣言》就是在这里签署的。
只是出于政治跟战略的多方考量,在成为首都了十多年后就,政治中心的地位就被华盛顿特区所取代。
不过费城还是曾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当年这里曾是西大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纺织业跟机械制造业的兴起,让费城成了西大东部最重要的经济引擎。
更是孵育了宾夕法尼亚大学这座世界知名学府。
可惜的是,步入新世纪之后,在进步主义思潮下的影响下,这座曾经很伟大的城市终究还是衰败了。
事实上,费城可以看成整个西大发展的一个缩影。曾经到达过顶峰,然后摔下来了。
无非是工业衰败的太快,让这里的衰败表现看起来更为明显。
菲什镇,说是镇但其实跟华夏镇的概念其实不同,就是一个名为菲什镇的社区。
位于费城的东北区,距离市中心直线距离大概三公里。这里曾经是个公认的低收入社区,不过当西大跟东大签订了协议,无数华夏人蜂拥而至之后,这里变得不一样。
先是道路全部被重新翻新,让这里跟市中心的交通连接变得极为便捷,特别适合在市中心工作的人临时居住。
同一时间浩浩荡荡的旧城改造项目就在这里开始。没错,三年前菲什镇是第一批旧城改造地之一,这里的原住民房子大多被征收了。
不过当时为了让旧城改造顺利进行,西大官方这边给出的条件还是很好的。
不但全额负担了原住民的在改造期间的住宿费用,而且等到改造完成之后,还会原地还给这些原住民比之前居住面积更大的房屋。
有几套还几套……
当地人感觉很满意,但传到华夏去,让许多华夏普通人为西大这些普通人鸣不平。
咋说呢,对于听说过太多拆迁暴富故事的华夏人来说,西大这边的补贴多少还是差了点意思。
拆一套补一栋不应该是基本操作吗?还有期间的过渡费用都没人提啊?就解决个临时住处造成的生活不便竟然没人说,这特么不是在坑老实人吗?
而且西大的地可都是自家的!
不过对于这里的原住民来说,是真觉得这条件还不错。最重要的是,西大这边官方还给了承诺,在还房之前,这里的原住民可以完全免除财产税。
对于之前住在这里的较低收入人群来说,这一条的诱惑力其实还是挺大的。
这意味着不管旧城改造持续多久,起码这段时间他们不用担心因为交不起房产税而流落街头了。
而且据说华夏人还承诺规划中将在这里修建两所高质量的学校跟至少一所高品质公园。再加上翻新两条通往市中心的高速公路……
只要不傻,都能知道等到旧城改造完成之后,这里的价值将会直接攀升。
所以虽然网络上华夏网友为这里的人感到不值,但在当时合同签署的很顺利。几乎没人阻挠……
当然也可能有人曾阻挠过,不过被轻描淡写的压下去了。
毕竟对于白房子里的人来说,这个决策可以说是赌上了所有的政治前途跟未来的政治遗产。
哪怕再疯,也不可能因为这么点小事,导致第一个项目就出问题。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华夏的行事风格这边也已经熟悉了。
第一次可以相信你,但如果这一次被人骗了,下次就没那么好说话了。
所以当时是真的很用心,联邦各大有执法权的官方机构都派人下来盯着。
当然,华夏也是第一次在西大搞出这么大的场面,自然也憋着一口气要把这事做好!
不止是为了面子,更为了后续还有四十多个州跟其他发达国家谈基建的生意。
建筑公司接到的指令也是哪怕首单生意不赚钱,也要把市场给打开。
于是说是旧城改造几乎成了旧城重建。数不清的工程器械跟起早贪黑的员工,每天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
原定三年才完成的改造,仅用了两年时间所有项目都已经完工,菲什镇也彻底是旧貌换新颜。
甚至为了照顾原住民的生活习惯,哪怕只是一个社区也分了中心区域跟边缘区域。
中心区域的高楼跟周遭的大型洋房社区遥相呼应。加上宽阔且崭新的道路跟华夏独有的道路绿化带系统,跟崭新的学校,直接让这个之前低收入的小镇升级成了一个极为标准的中高产社区。
仅以该社区而言,房价就在这一年里起码翻了一倍。
少数原住民选择在还建之后直接选择了卖房搬离。没办法高昂的房价涨幅让他们无力负担每年都要缴纳的房产税。
但更多的原住民还是留了下来。不是之前他们收入高,而是这些年的旧城改造,只要脑子不那么死板,又肯吃那么点苦,是真能改变阶级的。
约翰家就是这种情况。
原本靠救济金勉强生活的理查德·约翰在工地找了一份小工的工作。最初工资其实也不算太多,但每天要工作十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每周还要工作六天,但好在超过八小时跟周末加班都会给加班工资。
这样每周大概能赚到将近2000美元。而且工地给他们这些本地没有登记在册的小工直接用现金结算。
坏处是不给交保险,但好处是也不需要缴税。不过这笔钱已经比他之前过的要好多了。起码已经能让一家五口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尤其是西大官方给他解决了这期间的房子问题,而且还不需要缴纳房产税的情况下。
总之眼看着生活有了奔头,理查德·约翰的工作也更加努力,勤勤恳恳。
就这样一年之后被华夏这边派来的一个小工头看上,加上他之前还有一些焊工基础,于是给了他一份正式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