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文人书屋网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239、姜相拟诏(太子得以入朝姜相忠正之...)

239、姜相拟诏(太子得以入朝姜相忠正之...)

王神玉要拟的是另外一事:为册太子妃大典之事,令礼部和太常寺重拟礼乐。</p>

其实这般非军国政令的小事,一般都是中书省,两位中书令就亲自动笔了。</p>

然而当两位中书令停笔,按惯例跟天后述读诏书时,在场几位宰相听过后,都沉默了--</p>

当然,王相的诏书很正常:"礼乐之道,其来尚矣......大乐登歌,徒纪铿锵之韵。良以教亏绵蕝,学阙瞽宗......宜令明习礼乐,究音律,以增盛典之仪。"</p>

总之,就是一封正经的诏令:洋洋洒洒两页纸,辞藻华茂,雅润宏阔,骈四俪六,典雅堂皇。但基本上只有最后两句是诏令的主题。</p>

王神玉写这等诏令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p>

听他念完后,姜沃在腹内叹口气,认命开始念自己拟的诏令:"自贞观起,剡溪古藤日稀,百司靡费颇广,有弊于斯。凡今以后,自京中诸署衙起,并诸州及下县公文,俱渐停剡纸,宜改用竹纸并楮皮纸。制敕施行,既为所式。"</p>

姜沃念完后,紫宸宫一片寂静。</p>

真是......好朴实无华的一封诏令。</p>

姜沃已经躺平:这是什么上班第一天的公开处刑现场啊。</p>

而辛茂将听完后第一反应是惊讶,第二反应却是一-为什么不行呢?</p>

毕竟姜相所拟诏书,真的,很省纸啊!这其实值得推广一下,反正他们平时看诏书,也都是直奔最后几句话去。</p>

辛茂将刚想说话,就听王神玉先开口了:"姜相诏令辞约义丰,晓畅自然。臣以为甚佳。"其实他也不爱写那些骈四俪六的废话,只是自魏晋来,诏书都是如此骈体文,为求精美,多用典故。</p>

要是能就此改了就好了。</p>

不比这两位各有心思,刘仁轨是见惯了正式诏书的,因而见王神玉硬夸姜相的诏令,在旁都惊了:王神玉这个人,原来还当过吏部尚书?这能负责选官?评断的个人感情色彩也太重了吧!</p>

然而很快他就见到了感情色彩更重的。</p>

只见天后颔首点评道:"如王相所言,此诏析理分明,如朗月悬光。"</p>

刘仁轨:......</p>

*</p>

事实证明,诏书最要紧的不是文采,而是内容。</p>

姜沃就是用这种'简约体'拟了太子入朝的诏令--</p>

"六经文德,皆归于礼。朝中特重礼法,故诏令皇太子宏入礼部,整五礼之仪,举其规制。"</p>

没错,太子再次入朝理政了,且入的是礼部!</p>

而这次,媚娘与姜沃,依旧是配合打了一套'开窗理论'--</p>

在有朝臣试探着提出,皇太子即将大婚,可入朝"接对百僚,听奏诸司"时,天后的应答,令许多朝臣们心惊。</p>

天后竟然道太子体弱宜读书静养,隐隐有大婚后依旧不令太子入朝的意思!</p>

这给东宫一脉急得--若是借着大婚这个契机,太子都不能再次出东宫理政,那将来再难有这样好的机会了!</p>

很快,便有朝臣再次进言。</p>

天后这才召诸位重臣商议东宫之事。</p>

出人意料的是,在常朝之上,姜相竟然缓缓劝了天后,又提起太子最重礼法,曾说过'凡民之事,莫不出于礼。'不如令太子入朝规整礼仪?</p>

且太子亦最擅礼法之学,如此也不怕过于劳累,天后关爱体恤太子体弱之心也可周全。</p>

算是极为妥帖的解决办法。</p>

只是朝臣们多吃惊于姜相对东宫入朝,竟无丝毫阻挠之意,甚至还居中转圜,劝得天后回心转意。</p>

真不愧是大唐忠臣,实乃中正之心!</p>

是夜,姜沃与崔朝坐在院中乘凉。</p>

盛夏夜晚,风吹过来也带着很明显的暖意,姜沃随口说了几句诸如"箴规切谏有古贤之风。"等褒奖之辞。</p>

随后带着几分笑意道:"再没想到,这辈子能从东宫一脉朝臣口中听到这些夸我的话。"</p>

从前,她为女子入朝为相便是异数,赞同他们,就是有古贤之风了。</p>

"可见不过党同伐异罢了。"</p>

其实这些年来,太子也好,东宫一脉也好,最得力最紧抓不放的,就是礼法。</p>

既如此,就在太子最固执的礼法上面--</p>

告诉他,也是明示诸朝臣,礼法在权力面前到底是什么。</p>

推荐阅读: 母星瞒着我们偷偷化形了 钢铁火药和施法者 黜龙 仙子,请听我解释 军工科技 无限流的元宇宙 道爷要飞升 万界守门人 临安不夜侯 故障乌托邦